回溯内容

2013年5月

请您随意浏览存档的回溯内容,阅读该网页自2013年收录的中文文章摘要。

全球作者最新发表的论文精选

1)拉科酰胺作为癫痫持续状态的一种新治疗方案
      作者:Julia Höfler 和 Eugen Trinka
摘要: 癫痫持续状态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突发事件,其死亡率达20%。对于这个疾病,最重要的治疗目标是快速、有效并耐受性良好地终止癫痫持续状态。静脉注射苯妥英/磷苯妥英、苯巴比妥、丙戊酸钠是目前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失败后的标准疗法。2009年,一种新的抗癫痫药物拉科酰胺,已经可以用于静脉治疗。至目前为止,已经发表了19项医学研究(10个单病例报告和9例系列病例报告),共报告了136例使用拉科酰胺对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发作进行了治疗(50%为非惊厥癫痫持续状态,31%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19%位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最常用的大剂量为3-5分钟内注射200-400毫克。总的成功率为56%(76/136)。25%(34/136)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AE): 25例轻度镇静,1例血管神经性水肿,2例皮肤过敏反应,4例低血压,1例瘙痒。一个患者出现了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和阵发性心跳停止。总体而言,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目前静脉注射拉科酰胺疗效的证据仅来自于急性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的回顾性病例报告和系列病例(IV级)。为了让临床医生对此药的疗效有更好的了解,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

期刊:《Epilepsia

2)伴房颤卒中患者的CHADS2和CHA2DS2 VASC得分比较
      作者:E. Giralt-Steinhauer、E. Cuadrado-Godia、Á. Ois 等
研究背景和目的: 在房颤(AF)患者中,卒中的风险分层方案已经发展到优化抗栓治疗。 CHADS2是常用的评分系统,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CHA2DS2 VASC评分系统有助于改进风险预测。我们的目标是在房颤患者首次患缺血性卒中(FIS)的病例中描述CHADS2和CHA2DS2 VASC的评分分布,并确定它们在栓塞风险分层上的差异。

结果: 186例患者(31.6%)之前未被诊断为房颤。在确诊为房颤,并且CHADS2≥2的患者中(n =320),只有103人(32.2%)在服用抗凝药物,超过一半的患者INR<2。 CHADS2评分系统将142例(24.1%)患者评为中低风险,与之相比,CHA2DS2 VASC系统则只将21例(3.6%)列为中低危(得分≤1)患者,P <0.001。对在CHADS2系统中被分类为中间低风险类别的121例患者(85.2%),用CHA2DS2 VASC系统重新分类,这些患者被列为高风险(≥2),表明这些患者需要服用抗凝剂。CHA2DS2 VASC系统评分为低风险分数的(≤1)21例患者中,有7个(33.3%)饮酒过度,6个(28.5%)伴随的中风病因。

结论: 首次出现缺血性卒中的房颤患者中,约25%的患者CHADS2评分≤1。尽管我们的人群CHADS2评分较高,很少数病人根据自己血栓栓塞的风险接受推荐的抗血栓治疗。使用CHA2DS2 VASC评分模式可显著增加需要服用抗凝药剂的患者百分比。

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3)美国中风幸存者中成本相关的服药不依从性的最新趋势
      作者:Deborah A. Levine、Lewis B. Morgenstern、Kenneth M. Langa 等
研究目的: 近期经济和卫生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慢性病患者支付药物费用的能力。我们评估了2006年实施医疗保险D部分前后成本相关的服药不依从性(CRN)。

结果: 从1999年至2010年,11.4%的中风幸存者(约543,000人)报告了CRN。1999年-2010年,年龄在45岁-64岁之间的中风幸存者中,CRN增加了一倍(从12.7%上升到26.5%; p= 0.01)。在65岁或以上的中风幸存者中,CRN保持稳定(从3.8%变化为7.0%; p=0.21 )。1999-2005年到2006-2010年,未投保的,年龄在45至64岁之间的中风幸存者中, CRN从 43.1%上升至57.1%(P = 0.03)。 在有医疗保险的,年龄在65岁以上的中风幸存者中,医疗保险D部分参与者中的CRN发生率比没有药物福利的患者更高(7.9比4.8%,P = 0.02)。调整了社会人口统计学和临床因素后,医疗保险D部分参与者和非参与者的CNR相似。

结果解释: 1999年到2010年,在年龄超过65岁的中风幸存者中,CRN显著增加,尤其是那些没有医疗保险的患者。没有证据表明医疗保险D部分造成有医疗保险患者的CRN下降。

期刊:《Annals of Neurology

中国作者论文精选/有关中国议题的文章

1)重组ADAMTS13减少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诱导的小鼠卒中后出血
      作者:Lixiang Wang、Wenying Fan、Ping Cai 等
目的: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被批准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但它增加了脑出血的危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缺血性卒中后的血栓形成和微循环障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裂解VWF,ADAMTS13(具有凝血栓蛋白1型结构域的整合素样金属蛋白与,成员13)可保护小鼠免受卒中。因此,我们推测,重组的ADAMTS13的(rADAMTS13)可能会增加卒中后tPA溶栓治疗的安全性。

方法: 我们检测了在非缺血小鼠脑室注射tPA 、VWF、rADAMTS13后的血脑屏障(BBB)通透性。我们还研究了在小鼠卒中模型中,rADAMTS13降低TPA诱导BBB功能障碍和脑出血的作用。

结果: 非缺血性条件下脑室注射tPA或VWF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显著增加。与此相反,rADAMTS13阻止tPA和VWF诱导的血脑屏障开放。静脉注射tPA加剧了卒中后血脑屏障破坏,但是此现象可以通过注射rADAMTS13而缓解。相应地,rADAMTS13明显减少了tPA相关的卒中后出血。注射重组VWF可拮抗rADAMTS13的抗出血的效果。我们还发现,rADAMTS13可以抑制卒中后的血管内皮的tPA-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上调。 AKT抑制剂wortmannin或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可以抑制VEGF的上调。此外,rADAMTS13下调tPA的诱导的Akt磷酸化和RhoA的激活。

解释: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VWF分解酶——rADAMTS13通过调节血脑屏障的完整性来降低tPA诱导的出血现象,而这种影响可能通过AKT/ RhoA蛋白介导的VEGF通路而实现。

期刊:《Annals of Neurology

2)惊厥性癫痫患者过早死亡的风险:在中国农村的长期随访
      作者:Ding Ding、Wenzhi Wang、Jianzhong Wu 等
目的: 关于资源贫乏地区癫痫患者死亡率的详细数据至今仍然缺乏。我们在中国农村地区对一组惊厥性癫痫患者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在这个纵向的前瞻性研究中,我们对癫痫患者的死亡原因及过早死亡的风险进行了研究。

方法: 我们对全部2455个曾参加初级保健水平癫痫管理的患者进行了随访。按照国际疾病分类对死亡患者的死因进行了记录,并对每个死因都进行了比例死亡比(PMR)估计,同时对每个年龄组及死因的标准化死亡比(SMR)进行了估算。我们采用生存分析确定与死亡率增加相关的风险因素。

主要结果: 在长达6.1年的随访期间, 1,986例癫痫病例中有206人发生死亡。脑血管疾病(15%)、溺水(14%)、自我伤害(13%)、癫痫持续状态(6%)等比例死亡比最高,癫痫意外猝死(SUDEP)的比例死亡比为1%。与一般人群比较,患有癫痫人群的过早死亡的风险为2.9倍。而其中年轻人的死亡风险更高(SMR标准化死亡比: 28-37)。癫痫持续时间和生活在近水区域是溺水的独立预测因子。

意义: 溺水和癫痫持续状态是重要的、可预防的死亡原因。死亡率预测指标的增长表明,我们需要有效的治疗和教育的干预,以防止资源贫乏地区癫痫患者的过早死亡。

期刊:《Epilepsia

3)在中国农村地区使用苯巴比妥治疗癫痫的远期效果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作者:Patrick Kwan、Wenzhi Wang、Jianzhong Wu 等
目的: 探讨在中国农村地区使用苯巴比妥治疗惊厥性癫痫的远期效果,并探讨与整体癫痫雨后相关的因素。

方法: 我们对中国六个省份参加了农村癫痫社区管理项目的患者进行了随访评估。对于以前未经治疗(或不规则治疗)的惊厥性癫痫患者,给予苯巴比妥进行规律治疗。我们使用标准化问卷与患者(及其家属,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面对面访谈以收集信息。收集的信息包括治疗状况、药物变化、发作次数和死亡率。

主要发现: 1986年的随访评估成功地确定了参加原计划的2,455例癫痫患者的预后。其中,206个患者死亡。我们获得了1,780名患者对治疗反应的信息(56%为男性,平均年龄33.9岁,年龄范围3-84岁,平均持续时间高达6.4年)。其中,939名病人(53%)仍服用苯巴比妥。最常见的停用苯巴比妥的原因分别为严重抽搐发作次数减少甚至消失,社会经济原因,以及个人喜好。453个(25%)服用苯巴比妥的患者至少1年无癫痫发作,88%的人每天服用剂量在120毫克或以下。406个患者(23%)在服用苯巴比妥过程中有不良事件,但是导致停用苯巴比妥的比例<1%。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萎靡不振/嗜睡(7.4%),头晕(3%),乏力(2.6%)。在后续的随访中,688个患者(39%) 至少1年无癫痫发作。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每次发作时间明显较长,且治疗前12个月的癫痫发作次数较高。用AED进行不规则治疗的患者的癫痫痊愈可能性比较低。

意义: 我们观察到在中国农村地区使用苯巴比妥对惊厥性癫痫进行正规治疗的远期疗效。在发现苯巴比妥的抗癫痫作用的一百年后,此药物在癫痫的控制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期刊:《Epilepsia

4)中国伴发心房颤动的卒中患者中口服抗凝药的使用:ChinaQUEST(卒中医疗质量评估)
      注册研究
      作者:Qingchun Gao、Xian Fu、Jade W. Wei 等
背景: 国际指南建议房颤患者根据个人发生卒中的风险而使用口服抗凝药物。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近期患缺血性卒中的房颤患者中,口服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并探究在中国影响这种治疗的相关因素。

方法: 在一项多中心、前瞻性、62所注册医院参与的“中国卒中医疗质量评估”中记录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n =4782),有499名患者(10%)(平均年龄70±12岁,女性占49%)患有房颤,并具有超过12个月的随访记录。我们用 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在这些患者中使用口服抗凝药物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果: 499名伴发房颤的卒中患者中,口服抗凝药物的总体平均使用率为20%;口服抗凝药物的使用比例在卒中前、卒中后住院时、卒中后3个月、卒中后12个月分别为8%、11%、13%和10%不等。低龄(比值比0.95,95%可信区间为0.93-0.97,P<0.001)、非体力劳动职业(比值比0.44,95%的置信区间为0.25-0.80,P=0.006)、较少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比值比0.81,95%可信区间为0.68-0.96,P=0.02)与口服抗凝药物使用独立相关 。

结论: 这些数据表明, 跟西方国家对比,中国伴发房颤的卒中患者使用口服抗凝药物的比例偏低,抗凝药物较多使用于年轻、非体力劳动的职业、并具有较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

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最多引用量的神经病学文章

1)罗替高汀对帕金森病患者清晨运动功能和睡眠的影响: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作者:Claudia Trenkwalder、Bryan Kies FCNeurol、Monika Rudzinska 等
摘要: 在一项多国、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NCT00474058)中,287名帕金森病(PD)和清晨运动症状控制不满意的患者以2:1的比例,随机接受罗替高汀(2-16 mg/24 hr [n =190]或安慰剂(n=97)进行治疗。在最初的1-8周内确定治疗的最佳剂量,随后使用相同的剂量维持治疗4周。我们使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第三部分(运动机能检测)和修改的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 -2)(从基线到维持治疗结束[EOM]的平均变化,末次观察值结转)对患者进行评价,将药物对患者在清晨、摄入任何药物之前清晨运动功能和夜间睡眠的影响作为共同主要疗效终点 。在EOM,接受罗替高汀治疗组,UPDRS第三部份评分的平均值下降了-7.0点(基线29.6,[标准差(SD)12.3],安慰剂组则下降-3.9点(基线32.0,[标准差(SD)13.3]) 。罗替高汀组平均PDSS-2得分下降了-5.9个百分点[基线19.3,(标准差9.3)],而安慰剂组[基线20.5,(标准差10.4)]则下降了-1.9点,这些数据表明罗替高汀与安慰剂相比,对 UPDRS第三部分评分(治疗差异:-3.55,[95%可信区间(CI)-5.37,-1.73,P =0.0002]和PDSS-2评分(治疗差异:-4.26,[95%可信区间(CI):-6.08,-2.45,P<0.0001]的改善更为显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安慰剂,9%;罗替高汀,21%)、应用局部反应(安慰剂,4%;罗替高汀,15%)、头晕(安慰剂,6%;罗替高汀10%)。有清晨运动功能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24 h经皮注射罗替高汀有益于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夜间睡眠障碍。

期刊:《Movement Disorders

2)动脉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国际婴幼儿卒中研究
      作者:Mark T. Mackay、Max Wiznitzer、Susan L. Benedict 等
目的: 描述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AIS)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RFS),并探讨这些因素与临床表现、年龄、地理和梗死特点之间的关系。

方法: 我们前瞻性地入组了29天-18岁的儿童参加国际儿童卒中研究。危险因素定义为可能与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状况,并将其分为10个类别。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区域和年龄儿童中RFs的发生率; 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这些风险因素与特定的临床表现或心肌梗死的特征之间的联系。

结果: 此次研究共纳入676名儿童。54名(9%)儿童就诊时未发现相关风险因素。 其他儿童的风险因素包括动脉病变(53%)、心脏疾病(CDs)(31%)、感染(24%)、急性颅脑和颈部疾病(AHNDs)(23%)、急性全身性疾病(ASCs)(22%)、慢性全身性病(CSCs)(19%)、血液高凝状态(PTSs)(13%)、慢性头部和颈部紊乱(CHNDs)(10%)、动脉粥样硬化相关RFs(2%)以及其他(22%)。52%的儿童同时有多个风险因素。动脉病变在亚洲的患病率较低,而CSCs在欧洲和澳大利亚的患病率较低;PTSs在欧洲的患病率较高;而ASCs在亚洲和南美洲的患病率较高。学龄前儿童CDs和ASCs的患病率最高的,动脉病变的患病率在5-9岁儿童中最高,而CHNDs在10-14岁的儿童中患病率最高。动脉病变伴与局灶性体征、ASCs,CHNDs和具有弥漫体征的AHNDs相关。动脉病变、CHNDs、CSCs与伴有出现迹象的多个梗死的CDs相关。

解释: 在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因素尤其是动脉病变较为常见。由年龄或地理不同造成的风险因素变化,可以报告调查的优先次序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期刊:《Annals of Neurology

3)SUDEP的综合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Dale C. Hesdorffer、Torbjorn Tomson、Emma Benn 等
目的: 将已发表的4项关于癫痫意外死亡(SUDEP)的病例对照研究(以存活患者为对照)的数据加以综合整理,以增加鉴定风险因子的能力。

方法: 我们将美国、瑞典、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了综合整理。 SUDEP被定义为(1)有癫痫病史(在5年期间至少有1次癫痫发作),(2)突然发生的死亡,(3)意外死亡(即没有危及生命的疾病);(4 )包括尸检内所有的调查工作完成后仍然无法解释死亡原因。 完全符合上述标准才可以列为SUDEP的研究对象。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研究进行调整。在调整了研究、死亡年龄、性别、癫痫病程后,我们对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主要发现: 在部分或全部可以跨研究分析的风险因素中,以下因素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GTCS)频率增加、使用多种药物治疗、癫痫的持续时间、发病年龄较小、性别、症状病因和使用拉莫三嗪进行治疗。癫痫发病时年龄无论是小于16岁还是大于16岁以上结论依然成立。在单因素分析中,拉莫三嗪治疗、特发性全身性癫痫与癫痫患者意外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相关联。

意义: 此分析改善了鉴别有SUDEP风险的患者的方法。最近的分析表明,早发难治性症状性癫痫出现频繁GTCS频繁并接受多种抗癫痫药物(AED)治疗的人群存在更高的风险。结果表明,减少频繁GTCS发作的次数是治疗的首要目的,比减少抗癫痫药物的数量更为重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对抗癫痫药物以及其他治疗方法的作用进行进一步分析。

期刊:《Epilepsia

最受欢迎文章

1)妊娠期的抗癫痫药物治疗:药物分布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Torbjörn Tomson、Cecilie Johannessen Landmark、Dina Battino
摘要: 与任何其他阶段相比,妊娠期的药代动力学可以发生非常显著和快速。这种变化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深远的,至少在癫痫的妊娠期治疗中,需要平衡癫痫失控发作的风险与抗癫痫药物(AEDs)潜在的致畸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老一代和新一代AEDs在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的变化,并讨论妊娠妇女抗癫痫治疗的适应症。怀孕会影响AEDs药代动力学的任何一个方面,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消除。依据AEDs的不同。这些变化的程度会有所不同。妊娠时血药浓度下降最明显的是通过葡萄糖醛酸化(UGT)消除的AEDs,特别是对拉莫三嗪的影响非常巨大。主要通过肾脏清除的AEDs的血药浓度,例如,左乙拉西坦,也可以显著下降。有些AEDs,如卡马西平由妊娠产生的影响非常轻微。新一代AEDs如普瑞巴林,拉科酰胺,瑞替加滨和醋酸艾司利卡西平在妊娠期间的药代动力学数据完全缺乏 。在可用的数据中,有妊娠导致的AEDs血清浓度的变化似乎具有个体化,因此很难进行预测。虽然缺乏妊娠时临床关联药代动力学改变的大规模系统性研究,一些前瞻性和回顾性病例系列报道,在妊娠时可出现AEDs血清浓度下降和癫痫发作控制的恶化。本综述还讨论了在妊娠时常规监测AED的血药浓度的根据水平下降调整药物剂量的作用。我们建议监测可能是重要的,特别是当妇女在妊娠前已经将AEDs减量至最低有效剂量和血药浓度,以及当个体的最佳浓度可以作为治疗参考时。

期刊:《Epilepsia

2)干扰素和醋酸格拉替雷联合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随机研究
      作者:Fred D. Lublin、Stacey S. Cofield、Gary R. Cutter 等
目的: 我们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以确定每周肌注30μg的干扰素β-1A(IFN)和每日服用20mg醋酸格拉替雷(GA) 联合使用治疗复发 - 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症是否比单独使用上述两种药物更为有效。

方法: 此试验共入组1,008例患者,我们对这些患者随机分组和随访,直到最后一个参与者完成为期3年的试验。主要治疗终点是严格意义上的年化复发率降低。次要治疗终点包括确认残疾的时间、多发性硬化症功能综合得分(MSFC)和磁共振成像(MRI)指标。

结果: 干扰素与 GA联合在复发风险方面并不优于单药(GA)治疗。联合治疗和单药(GA)治疗在减少复发的风险上均显著优于干扰素单药治疗。在治疗36个月后,联合治疗对于减少经证实的扩展残疾状态评分的进展或MSFC变化上的疗效均不优于单药治疗。联合治疗比单药治疗可显著减少新的病变活动和积累的病变总量。在事后分析中,MRI结果显示,联合治疗跟单药治疗相比可以使得更多的参与者达到零疾病活动状态(DAFS)。

解释: 将治疗多发性硬化症最常用的处方进行联合治疗,在3年的疗程内没有产生显著的临床益处。在某些MRI指标上可看到的联合治疗出现了一定效果。在测试疗效比较中,GA在减少发作的风险方面优于干扰素。CombiRx扩展阶段将解答在MRI和DAFS中观察到的差异是否可预测之后的临床差异。

期刊:《Annals of Neurology

3)不适用类固醇治疗的贝尔氏麻痹患者卒中风险增加
      作者:C.C. Lee、Y.-C. Su、S.-H. Chien 等
背景和目的: 对诊断为贝尔氏麻痹的患者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随访研究,调查这些患者卒中的风险。

方法和材料: 我们采集了433218例无既往卒中史、并在2004年曾接受急诊治疗的合格研究对象关于贝尔氏麻痹和卒中相关其他因素的信息。其中897例患者确诊患有贝尔氏麻痹。在平均为2.9年的随访中,共发生4581次卒中事件。我们在调整了年龄、性别、疾病和重要的风险因素后,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危险比(HR)和95%的信心区间[CI]。并分析了贝尔氏麻痹患者卒中的标化发病率。

结果: 贝尔氏麻痹患者与非贝尔氏麻痹患者相比,有2.02倍(95%CI,1.42-2.86)卒中的风险。贝尔氏麻痹患者中,使用/不使用全身性类固醇药物进行治疗发生卒中的调整后危险比分别为1.67(95%CI,0.69-4)和2.10(95%,1.40-3.07)。

结论: 贝尔氏麻痹患者卒中的风险比一般人群更高。我们的数据表明,加强卒中预防治疗和初步诊断后定期随访可使这些患者受益。

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神经病学临床文章

1)过量使用何济公阿咖酚散影响慢性偏头痛患者脑葡萄糖代谢
      作者:W. Di、X. Shi、Y. Zhu、Y. Tao 等
背景和目的: 过度使用止痛药在偏头痛慢性化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何济公阿咖酚散(PCA)是中国偏头痛患者中常用的药物。本实验研究特定组合的镇痛药对慢性偏头痛(CM)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方法: 在所有研究对象中我们都用18F-FDG-PET来测量局灶代谢。我们使用统计参数图匹配法将过度使用镇痛药(AO-CM,N=10),无过度使用镇痛药(NAO CM,N= 10),和无治疗(NR-CM,N= 10)的慢性偏头痛患者的脑代谢与17岁同性别的正常对照组(NC)进行比较。然后,PET扫描7天内,所有患者均接受脑部核磁共振成像分析,并使用MMSE和MoCA评分对认知功能进行测试。

结果: 我们观察到,在偏头疼不发作期间服用不同剂量镇痛药的慢性偏头痛患者的葡萄糖代谢出现变化,而且在几个脑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与NR-CM和NAO-CM的患者相比, AO-CM的患者下丘脑糖代谢显著下降,而颞中回和脑岛的代谢增多。然而,与正常对照相比,除右脑岛的代谢增加,AO-CM患者在这些区域的代谢并无差别 。

结论: 滥用PCA粉末影响慢性偏头痛患者的区域脑葡萄糖代谢。反复过度使用PCA粉末,可引起右脑岛代谢产物增多。

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2)中国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的诱因:一个基于临床医学的调查
      作者:J. Wang、Q. Huang、N. Li、G. Tan、L. Chen、J. Zhou
背景和目的: 鉴定头痛的触发因素可能是预防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中国原发性头痛的触发因素目前未明。我们进行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患者公认的头痛触发因素的发生频率。

方法: 从2011年7月至2011年12月,我们在重庆的三级医院神经诊所进行了横向调查。所有连续性的主述为头痛的患者在经认证的头疼专家处进行就诊。专家的诊断基于国际头痛疾病分类 - 第二版。我们记录了所有患有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的患者的资料。

结果: 调查的患者数量为1219人,其中包括394例偏头痛和344 例紧张型头痛患者。80.2%的偏头痛患者和67.4%TTH患者报告了头疼的触发因素。最常见的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的触发因素为睡眠障碍、消极情绪和阳光。月经周期(OR 3.6,95% CI:1.2,11.2)、天气(OR 3.1,95%CI:1.9,4.8)、噪声(OR 2.2,95%CI:1.1,4.4)和酒精(OR 1.8,95%CI: 0.7,1.8)等因素在偏头痛患者中出现频率比在紧张型头痛患者中的出现频率高。消极情绪与紧张型头痛关系更为紧密(OR2.0,95%CI:1.3,2.9)。

结论: 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患者中,触发因素的发生频率很高。避免所有头痛触发因素是不实际的。学习如何处理头疼触发因素在预防头痛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3)发作间期脑磁图在磁共振成像阴性的癫痫患者中的使用
      作者:X.-T. Wu、S. Rampp、M. Buchfelder 等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脑磁图(MEG)对磁共振成像(MRI)阴性患者诊疗中的作用。

方法: 我们对18 例确诊为难治性癫痫MRI检查阴性,随后接受MEG检查、并进行了了手术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MEG检查使用含八通道头线圈的1.5特斯拉Magnetom Sonata。 MEG使用74/248-通道系统。

结果: 共16例(16/18)MRI阴性患者MEG检查阳性,包括12例局灶性定位,5例多灶性定位,和1例MEG结果不显著。此外,12名患者进行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检查,5例患者进行了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FDG-PET),所有患者都进行了颅内脑电图(EEG)(14例使用硬膜下电极和4例使用脑电图) 检查。在MEG结果的指导下,9名患者进行了颅内脑电图记录。在这18名患者中,10例术后结果良好(Engel I和II),其中4例完全无癫痫发作。所有10例患者在MEG中均有明确的局灶性定位,其中9例在SPECT或FDG-PET检查中发现代谢改变,或两者兼而有之。5例多灶性定位的患者都未取得良好的术后效果。

结论: 在MRI检查阴性的情况下,在多模型评估中MEG显示局灶性致痫灶时,外科手术可能是药物耐药的患者的一种替代选择 。

期刊:《Acta Neurologica Scandinav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