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内容

2013年3月

请您随意浏览存档的回溯内容,阅读该网页自2013年收录的中文文章摘要。

全球作者最新发表的论文精选

1)中风、认知功能障碍和康复:我们对这些事件的认识仍不完整
      作者:Toby B. Cumming、Randolph S. Marshall、Ronald M. Lazar
摘要: 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是很常见的,而且可导致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独立性和生活质量的残障。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对中风后的功能恢复康复也有间接影响,使得病人更少得参加恢复治疗并使病人对治疗指南的依从性变差。在本文中,我们试图建立以下几个观点:● 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是否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 我们是否能将认知功能障碍的类型与中风损害的特点关联起来; ● 干预治疗是否能改善中风后的认知能力。虽然减缓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执行功能障碍往往是中风认知障碍的主要特征,这种障碍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描述。如损伤部位定位等先进的成像技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们对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的认识,通过更好地研究功能网络损伤的和识别微小的白质异常,我们对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认识将进一步增强。目前已有关于大脑皮质缺损的认知功能障碍如忽视和失语的有效的认知康复方法已有报道,而更广泛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仍然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在未来,希望的是,不同的能应用于促进神经可塑性的技术(例如:运动、大脑刺激、药物制剂)可以改善中风幸存者的认知功能。

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2)偏头痛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影像学:三十余年来的研究领悟
      作者:Shaheen E. Lakhan、Mihaela Avramut、Stewart J. Tepper
摘要: 在偏头痛发作期间和发作的间歇期,现代影像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大脑的结构、灌注、代谢和神经化学方面的前所未有的见解。神经影像学在近几十年来的研究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个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多方面的紊乱。在本综述中,我们描述了三大类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偏头痛先兆、发作性头痛和发作间期状态。这些变化极大地促进我们对多发性偏头痛的病理生理基础的了解——从中央的“偏头痛”产生微点,到皮层扩散性抑制,和易感患者中的神经痛通路的激活机制、中央敏感化和慢性化。构造成像让我们逐渐解释复杂的偏头痛和脑血管事件、白质病变、灰质密度改变、铁沉积、脑损伤和微观之间的关联。用成像方法识别大脑结构的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代表新的诊断策略的基础,并作为治疗效果的标志物。

期刊:《Headache

3)新的治疗癫痫的方法
      作者:Andreas T. Sørensen、Merab Kokaia
摘要: 治疗癫痫的目的是完全实现零抽搐。尽管如此,众多的副作用和患者对抗癫痫药物(AEDs)的抗药性依然影响着约30%至40%的癫痫患者,而这些是目前主要的未满足的需求。出于这个原因,人们需要新颖的癫痫治疗手段。在此,我们将重点介绍在动物模型中的、基于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的癫痫病治疗手段的最新进展,并讨论其潜在的临床应用。我们对多个包括神经肽、神经营养因子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等治疗靶标进行了描述。同时我们也对利用光感神经调控技术的新的分子遗传学的方法进行了描述。本文介绍的治疗策略以部分/局灶性癫痫的治疗为主,但也可以用于研究抽搐在大脑中的传播的关键区域。这些新的策略为在可预见的将来对难治性癫痫制定有效的治疗提供了证据。

期刊:《Epilepsia

4)缓释抗癫痫药:与原来的速释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
      作者:Ilo E. Leppik、Collin A. Hovinga
摘要: 许多抗癫痫药物(AEDs)的血浆浓度(谷峰-谷底)的波动大而且半衰期较短。这些药代动力学(PK)特性的后果可能包括不良事件(AE)和突发性癫痫发作,可导致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差。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科学家们已利用独特的缓释技术(ER)开发抗癫痫药物的新配方。这些技术可以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可以减少用药频率,从而提高病人的依从性。现有的ER配方有减少稳定状态下的最大血药浓度的不规则高峰(Cmax)的潜力,而这些不规则高峰往往是立即释放(IR)产品的治疗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在这样做时,ER配方药物在耐受性上的优势可能增加AED有效性,提高病人依从性,并允许医生使用临床许可的更高剂量。直接的IR和ER制剂(例如:卡马西平、二丙戊酸鈉、拉莫三嗪、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和苯妥英)的药物动力学比较研究已经发现,剂量标准化ER制剂可能会或可能不具有相当的IR制剂的生物等效性,但与相当的IR的制剂相比,多数缓释制剂有较低的波动指数([Cmax分别CMIN] / Cavg)。这样的结果就是更平坦的浓度 - 时间曲线。并非所有ER制剂都能把各种药物动力学参数改善到相同的程度,药物动力学的细微差别可能会影响各种缓释制剂的有效性、耐受性和依从性。

期刊:《Epilepsia

5)结果比试验多:对卒中康复试验数据收集统一性的需求
      作者:M. Ali、C. English、J. Bernhardt 等
摘要: 卒中幸存者常会经历复杂的障碍、身体活动受限和参与活动的限制。卒中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是不确定的。确定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的疗效很有挑战性,因为(科学家们)对康复临床试验的主要成果还没有达成共识。临床指南是依赖于随机对照试验疗效的证据和综合分析。然而,不同的试验目的、不同的方法、不一致的数据收集和使用多种评估工具对数据比较造成了阻碍。统一的数据收集为急性卒中试验的综合分析提供了便利,从而有利于临床试验设计和临床实践。除了少数例外,不一致的数据收集阻碍了类似卒中康复研究的进展。因此我们目前迫切需要对在康复临床试验常见变量的核心数据集进行常规数据收集。欧洲卒中组织的成果工作组、国家研究所神经紊乱和卒中通用数据元素项目,与卒中协同审计组织及研究项目都对卒中康复临床试验数据收集的一致性作出了要求。标准化数据收集可以减少研究开始的时间,方便数据的共享,并对临床指引作出指导。虽然在卒中康复治疗试验对结果衡量方式达成共识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但实现人口分布、卒中严重程度、卒中的发作持续时间的数据收集的统一性,也许是一个可行的出发点。长期目标可包括研发公认核心数据收集的程序。而这应该是被研究人员、资助者和期刊编辑所认可的,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

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中国作者论文精选

1)Perampanel(一种有选择性的、非竞争性 - 氨基-3 - 羟基-5 - 甲基-4 - 异唑酸受体拮抗剂)
      作为耐药的间歇性发作癫痫病的辅助用药:3期临床试验扩展研究307的中期阶段性结果
      作者:Gregory L. Krauss、Emilio Perucca、Patrick Kwan、Jerry J. Shih、Haichen Yang、Jin Zhu 等
摘要: 为了评估perampanel(高达12毫克/天)作为耐药的间歇性癫痫患者长期治疗过程中的辅助用药的安全性、耐受性和癫痫发作的数据。

结果: 共1218例患者参加了这项研究。在中期的截止日期,我们在1186例患者中进行了安全性分析,其中1089例(91.8%)服用perampanel超过16周,580例(48.9%)患者服用perampanel超过1年,而19例(1.6%)的患者服用perampanel超过2年。截止中期分析为止,840例(70.8%)患者仍继续服用perampanel。大部分患者(N=1084[91%])的服用剂量为10毫克或12毫克/天。患者的平均服用时长为(范围)51.4(1.1-128.1)周。 87.4%的患者在治疗中出现不良事件。最常见的是头晕(43.9%)、嗜睡(20.2%)、头痛(16.7%)和疲劳(12.1%)。 13.2%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严重不良事件。在有意治疗分析组(N =1,207)中,服用perampanel至少26周的患者在前26周的癫痫发作频率有所降低(N =1006[83.3%]);在服用perampanel至少一年的患者中这种趋势依然持续(n =588 [48.7%])。患者癫痫发作频率的整体平均百分比变化(包括每次每13周一次的perampanel治疗)分别为:14-26周(N =1,114)为-39.2%,40-52周(N= 731)为-46.5%,92-104周组(n =59)为-58.1%。每13周一次的perampanel治疗的患者总体反应率:14-26周(N =1,114)为41.4%,40-52周(n =731)为46.9%,92-104周 (N =59)为62.7%。在单盲实验的转换期,患者发作频率减少程度:被随机分到安慰剂组的患者为-42.4%(N =369),随机分到perampanel组的患者为-41.5%,(N= 817)。

期刊:《Epilepsia

2)第一种抗癫痫药物治疗失败的剂量对随后治疗结果的影响
      作者:Martin J. Brodie、Sarah J. E. Barry、Ghazi A. Bamagous、Patrick Kwan
摘要: 最近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将耐药性癫痫定义为:患者在接受两种耐受范围的抗癫痫药物的正确、充分治疗后,仍不能实现癫痫的零发作。但是对于治疗失败的药物剂量未进行具体的讨论。本研究入组了新诊断的癫痫患者,并进行了20年的随访,以探讨第一种和第二种抗癫痫药物治疗失败的剂量与随后治疗结果的影响。

期刊:《Epilepsia

最多引用量的内分泌学文章

1)帕金森病的病因和致病机制
      作者:Anthony H. Schapira DSc, MD, FRCP, FMedSci, Peter Jenner PhD, DSc, FRSPharm
摘要: 过去的25年,由于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的环境和遗传因素的了解,我们对于帕金森病的病因有了重大的扩充。根据对毒素的作用、尸检调查和引起家族性帕金森病的基因缺陷的理解,目前对于在帕金森病中,由细胞死亡所导致的神经元丧失的机制已经有了共识。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改变的蛋白处理以及炎症变化都可以导致细胞功能异常和细胞凋亡或细胞自噬。老龄化是发生帕金森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在帕金森病大脑中,由于老龄化导致的生化改变可强化上述异常。我们还需要确定的机制包括导致细胞死亡的各种事件的联合和顺序,以及是否这种现在在所有脑病理区域以及所有帕金森共体中都是一致的。着眼与帕金森疾病中的特征性事件,即线粒体功能障碍和 lewy小体的形成,可能是未来进一步了解致病机制,以及由这些机制确定神经保护靶点的关键。

期刊:《Movement Disorders

2)无证据表明慢性脑脊髓静脉功能不全在多发性硬化症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Claudio Baracchini、Paola Perini、Massimiliano Calabrese 等
摘要: 受损的脑脊髓静脉引流功能,即慢性脑脊髓静脉功能不全(CCSVI)近来被假设是多发性硬化病(MS)的可能病因。我们在提示MS诊断的临床孤立综合症(CISs)患者中调查了CCSVI的出现,以证实这种假设。

结果: pMS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3.0 ± 8.5 岁(范围:14-50岁);其中35例(70%)为女性(女性:男性比例为2.3)。在所有pMS患者中TCDs检查均正常。50例患者中有26例(52.0%)发现有一项或多项ECDS异常,110例HCs(HC1+HC2)中有35例(31•8%)出现异常,60例TGA患者中有41例(68.3%)出现异常。8例pMS患者符合CCSVI的诊断,在7例患者中进行了选择性静脉成像(1例患者不同意)未显示静脉异常。

期刊:《Annals of Neurology

3)多发性硬化病的诊断标准:2010年McDonald标准修订版
      作者:Chris H. Polman、Stephen C. Reingold、Brenda Banwell 等
摘要: 目前出现的新证据和共识促使我们对于诊断多发性硬化病的McDonald标准进行进一步修改。采用影像学方法确定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播散的时间和位置已进行了简化,在有些情况下,只需要进行单次扫描即可确认播散的时间和位置。这个修改版简化了标准,保留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及了这一标准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可促进疾病的早期诊断,并且标准更加统一,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期刊:《Annals of Neurology

4)对帕金森病进行诊断、监测进展的脑脊液生物标志物
      作者:Min Shi、Joshua Bradner、Aneeka M. Hancock 等
摘要: 我们需要开发用于诊断帕金森病(PD)、鉴别诊断帕金森样异常和监测疾病进展的生物标志物。我们和其他的研究显示,脑脊液(CSF)中DJ-1和/或突触核蛋白的减低是诊断帕金森病的可能指标,但不能用于评价其严重度。

期刊:《Annals of Neurology

5)非运动症状对帕金森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Pablo Martinez-Martin、Carmen Rodriguez-Blazquez、Monica M. Kurtis 等
摘要: 非运动症状对于帕金森病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是不利的。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使用非运动症状量表(NMSS)来评价非运动症状对于帕金森病患者HRQoF的影响。

结果: 夜尿症(样本中占68.4%)、乏力(65.9%)和流口水(56.7%)是最常见的主诉。总的NMSS得分:(1)跟SCOPA-运动(rS = 0.58)相比,与PDQ-39总和指数(SI)具有很高的相关系数(rS = 0.70);(2)与所有的PDQ-39区块都有中度-高度的相关性(rS = 0.60 − 0.38);(3)使用PDQ-39 SI可作用HRQoL的最佳预测因子。对于每个NMSS区块,有症状的患者比无症状的患者显示更差的HRQoF得分。

期刊:《Movement Disorders

最受欢迎文章

1)老年性痴呆与高度病理对照组的β淀粉酶寡聚化
      作者:Thomas J. Esparza、Hanzhi Zhao、John R. Cirrito、Nigel J. Cairns 等
摘要: 虽然β淀粉酶(Aβ)肽形成不可溶的斑块积淀是老年性痴呆的病理标志,可溶性的寡聚化Aβ被假设可在在阿尔茨海默型痴呆中导致更直接的学习和记忆受损。然而,由于缺乏检测Aβ单聚体的敏感、特异、定量的方法,从而限制了对于这个假设的严格证实。

期刊:《Annals of Neurology

2)脑炎和二肽基肽酶样蛋白-6抗体:一个Kv4.2钾通道的亚单位
      作者:Anna Boronat、Jeffrey M. Gelfand、Nuria Gresa-Arribas 等
摘要: 报道一种新的作为Kv4.2 钾通道关键调节亚基的脑膜炎细胞表面自身抗原。

结果: 通过免疫共沉淀鉴定DPPX是目标自身抗原。基于细胞的检测证实在所有4名患者中含有DPPX抗体,而在210名对照中未发现此抗体。症状包括兴奋、意识紊乱、肌阵挛、震颤和癫痫发作(1例患者具有突出的惊吓反应)。所有的患者具有脑脊液细胞增多,3例患者有不明原因的严重腹泻。由于DPPX上调Kv4.2钾离子通道(涉及树突体信号整合和增强动作电位的树突状反向传播),我们确定了在DPPX上的抗原表位分布,DPP10(DPPX的同源蛋白)和Kv4.2.患者的抗体对于DPPX具有特异性,和DPP10或Kv4.2都没有反应。不能解释的腹泻症状导致了我们发现了DPPX在肌间神经丛的大量表达,并且和患者的抗体具有强烈的反应。在减少免疫治疗的过程中,神经精神症状的病程延长并与疾病的复发相关。长期的随访的3名患者显示了显著改善(其中1名失访)。

期刊:《Annals of Neurology

3)慢性偏头痛的合理管理方法
      作者:Randolph W. Evans
摘要: 在约2%的成人中具有慢性偏头痛,而只有其中的20%获得了诊断。对于那些具有药物滥用的患者,停止药物滥用可能改善其病情。静脉使用双氢麦角胺那些难治性慢性偏头痛患者常可产生短期的益处。在大型的安慰剂对照随机试验中,A型肉毒毒素和托吡酯都显示了一定疗效。丙戊酸钠、加巴喷丁、替扎尼定、阿米替林、氟西汀、唑尼沙胺以及的美金刚可能作为替代或联合其他治疗方案进行使用,但是较少的证据支持这些药物的使用。初步的证据显示神经阻断可能有一定的好处。针灸、生物反馈疗法、放松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也可能产生一定的作用。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触发点缩减和灭活,虽然正越来越受欢迎,但是对大多数患者不使用。枕大神经刺激是有前途的治疗方法,目前正进行试验以定义其使用。

期刊:《Headache

4)卒中后应何时开始进行复健
      作者:Julie Bernhardt、Bent Indredavik、Peter Langhorne
摘要: 早期复健被广泛认为是有效的卒中护理的重要特征。但是怎样才能称为“早期”,哪些治疗或是否我们可以在卒中发生后立刻开始治疗?在这篇述评中,我们对关于早期复健研究和实践的障碍和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

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5)帕金森病神经保护的新突触和分子靶点
      作者:Paolo Calabresi、Massimiliano Di Filippo、Antongiulio Gallina 等
摘要: 帕金森病(PD)的解剖特征是黑质致密部(SNc)神经元退行性改变,导致纹状体多巴胺(DA)的减少和随后的基底神经节生理改变。针对产多巴胺系统的治疗可以减轻PD的症状,但是不能减缓导致PD进展的神经退行性改变。纹状体核由投射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用于整合不同的神经信号从而调节基底神经节环路的活性。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描述了一些新的潜在的纹状体分子和突触靶点,针对这些靶点可开发出既有减轻PD症状又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药物。我们特别讨论了腺苷酸A2A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正确装配的NMDA受体的作用以及sGC/cGMP/PKG通路。另外,我们还讨论了可能针对细胞死亡程序parthanatos和LRRK2激酶,来开发作用于产多巴胺黑质神经元和其他基底神经节结构, 新的推测对PD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药物。

期刊:《Movement Disorders

神经病学专题内容

1)卒中的血液生物标志物:研究及临床实践
      作者:William Whiteley、Yingfang Tian 和 Glen C. Jickling
摘要: 血液生物标志物可应用于卒中的诊断、预后和治疗。在本文中,我们重点探讨了卒中的生物标志物面临的方法学困难和发展潜力,回顾了诊断性血液标志物的发展过程:一个候选标志物的筛选、组合和组学。然后我们检验了血液标志物对卒中复发和治疗效果的预测作用。

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2)在一大型多中心3期临床试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与内膜剥离术对比研究)中扩大样本纳入量
      的措施
      作者:Mary E. Longbottom、Jamie N. Roberts、MeeLee Tom、Susan E. Hughes、Virginia J. Howard、
      Alice J. Sheffet、James F. Meschia、Thomas G. Brott 及CREST调查员
摘要:
背景: 随机临床试验中经常遇到纳入样本速度过慢的问题。不能达到要求的样本含量可能导致一系列学术、经济以及伦理问题。

目的: 我们报告了在一项大型多中心临床研究中达到预定的样本纳入要求有困难时,所采取的一系列增加样本纳入量的措施。

方法: 颈动脉内膜剥离术与支架植入术对比试验在2000年12月开始样本的纳入和随机分组。为了加快纳入样本的速度,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增加研究机构的数量;雇佣招募主管(2003年5月);扩大纳入标准(2005年4月);用徽标、网站和宣传材料等扩大宣传;增加研究领导者对各研究机构的访问;每纳入一名患者即向该研究团队发送电子邮件祝贺、发送电子版新闻通讯;以及组织研究者、协调者的商讨会。

结果: 从2000年12月到2003年5月,14个研究机构开始工作(随机纳入54名患者),从2003年6月到2005年4月,44个研究机构加入(随机纳入404名患者),从2005年5月到2008年7月,新加入54个研究机构(随机纳入2044名患者)。在这三个时间段中,平均每个研究机构每年纳入患者数量分别为1.5、3.6、5.6名。2004年到2008年5年中,每年的月平均纳入量分别为19.7、38.1、56.4、53.0、54.7。在采用了招募策略后,患者入组速度迅速加快:2006年纳入677名患者,2007年636名,2008年657名。截至2008年7月,共纳入2502名患者,达到了预定样本量的要求,入组患者中47%是无症状的。

结论: 在多中心临床试验中,采用强有力的招募策略、雇佣全职招募主管可以有效地增加样本纳入速度。

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3)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诊断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价值
      作者:Pooja Dassan、Geoffrey Keir、Hans Rolf Jäger 和 Martin M. Brown
摘要:
目的: 已有报道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比健康对照组的高。本前瞻性研究旨在确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是否能区分急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普通的卒中样疾病。

方法: 抽取44例发病24小时内怀疑为缺血性卒中的患者(29例急性脑梗死和15例卒中样疾病)的血样,连续6天抽取血样,每天1次。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采用NIHSS每天记录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情况,弥散核磁共振成像评估梗死体积。

结果: 和健康对照组相比,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症状发作当天和其他各时间点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增高(P<0.01)。入院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诊断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仅有69%和73%。15例卒中样疾病患者中有4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也增高,包括3例发作后轻瘫的患者。

结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急诊室诊断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价值有限,因为普通卒中样疾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也会升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发作后轻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升高的机制。

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4)房颤的经济学:该回顾和优化了
      作者:Dominique A. Cadilhac
摘要: 房颤相关卒中发生率可能占缺血性事件人群中的三分之一,并可导致更严重的卒中严重度和更差的预后。随着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老龄人群的增加,更加凸显了社会中房颤的高发病率。因此,有必要发现这部分人群并予以最适的预防管理以减轻全球范围内卒中的负担。有证据表明,在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单纯使用抗凝药物是不够的。虽然目前涌现出一些副反应更少的新型抗凝药物和人群筛查工具,但对于这些检测房颤的新选择和卒中预防管理的效价评估关注却较少。因为用于卫生保健的资源有限,因此有必要进行经济学分析以确保卒中预防资源的最优分配是合理有据的。同时,加强公共健康研究社区中房颤和卒中预防领域内的工作也有必要。

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5)卒中后跌倒
      作者:Frances A. Batchelor、Shylie F.Mackintosh、Catherine M. Said 和 Keith D. Hill
摘要: 跌倒(falls)可发生在卒中后各个阶段,在急性期、康复期以及慢性期均可发生。跌倒的后果包括死亡或严重外伤、轻微外伤、功能受限、移动和活动能力降低以及恐惧跌倒心理状态。这些后果可影响患者卒中后日常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跌倒发生率高可归咎于卒中所致的诸如体力和平衡能力下降、偏侧忽略、感知问题以及视觉问题等功能障碍和卒中前先存跌倒危险因素的组合。本文综述了卒中人群跌倒问题的严重性,重点介绍了危险因素,并总结了有限的卒中人群跌倒预防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探索各种干预措施疗效的高质量研究,以减少卒中人群从起病直至慢性期跌倒和外伤。

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6)卒中后的心肺管理:系统性综述
      作者:Alexandra C. Smith、David H. Saunders 和 Gillian Mead
摘要: 卒中康复中越来越多涉及到心肺健康的管理。最大携氧量是评价心肺功能的黄金标准,但目前对于卒中后最大携氧量并无相关文献报道。因此,我们对卒中幸存者的最大携氧量进行了系统性综述,旨在观察其水平的变化与卒中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我们搜索了截至2011年4月之前的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及锻炼干预治疗的基线资料。纳入分析的研究至少有10例卒中幸存者,且需包括最大/峰值携氧量的直接数据。我们将相关文献中的病例与对照组进行年龄及性别配对,比较其最大携氧量。本研究共检索了3357篇论著,获取72篇全文论著,其中41篇符合纳入标准。卒中后随访时间从10天至7年。峰值携氧量从8-22 ml/kg/min,其中26%-87%患者进行了健康的年龄及性别的匹配。这些研究中大多数患者的卒中程度较轻。三项为队列研究,随访期间峰值携氧量无明显变化。大多数研究均纳入了较轻卒中患者,因此存在严重卒中后心肺功能进一步受损的可能。由于年老或患病都可能不能耐受最大运动试验,所以携氧量可能被高估。大多数研究没有阐述心肺功能受损的原因,而队列研究则发现卒中幸存者需进一步管理其心肺功能。

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7)卒中病因学与模型选择
      作者:Paul R. Krafft、Emma L. Bailey、Tim Lekic、William B. Rolland、Orhan Altay、Jiping Tang、
      Joanna M. Wardlaw、John H. Zhang 和 Cathie L. M. Sudlow
摘要: 利用卒中动物模型,通过对不同卒中亚型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以及在临床试验前预测可能有效的治疗,促进了卒中的预防和治疗的发展。目前动物模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人为方法诱导的卒中,模拟血管损害后的后果,而非血管本身的病理改变;另一类是自发卒中模型。因费用、伦理学考虑、标准的神经行为评估方法的可获得性以及生理检测的简便等原因,多数卒中动物模型选择啮齿类动物。尽管在啮齿类动物和人类之间有相似的血管解剖和病理生理机制,两者间存在重要的差异,包括脑的体积、穿支动脉的长度和结构、灰质白质比例,后者在人类远小于啮齿类动物。啮齿类卒中模型广泛,包括全面或局灶性缺血、脑实质和蛛网膜下出血。应用最广泛的自发性卒中模型是自发高血压易卒中大鼠,这种模型最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质下小梗死,其血管损伤机制与人类小血管病变的血管损伤机制相似。动物卒中模型的重要局限性(常常仅展示了疾病的某个方面,而不能全面反映卒中患者在严重程度、病理及共病上的异质性)以及关键的方法学问题(尤其是在治疗试验中要求足够的样本量、随机性和盲法)都是欲将病理生理概念和治疗学从实验室向临床成功转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神经病学临床文章

1)临床试验更新 - 2012年年度回顾
      作者:Stephen J. Peroutka
摘要: 我们在这里针对常见头疼疾病的最近完成的和正在进行的重大临床试验进行了年度综述。本综述的重点是新的治疗方法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以及已批准疗法的新配方。本综述还根据从“ClinicalTrials.gov”网站和企业新闻稿获得的数据,给出了目前正在进行的治疗头痛的临床试验的表列总结。

期刊:《Headache

2)触发痛觉超敏和非痛觉超敏的偏头痛患者 - 临床研究
      作者:Filippo Baldacci、Marcella Vedovello、Martina Ulivi 等
摘要: 异常性疼痛被认为是中枢敏感化导致偏头痛转化、降低病发阈值的现象。偏头痛的触发因素可能在易感人群中诱发头痛。我们假设,因为异常性疼痛减低了偏头痛的发作阈值,异常性疼痛、偏头痛患者和非异常性头疼患者相比,对偏头痛的触发因素更加敏感。

Headache

3)醋酸艾司利卡西平作为添加治疗局灶性癫痫发作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双盲的III期临床研究的汇总数据的综合分析
      作者:António Gil-Nagel、Christian Elger、Elinor Ben-Menachem 等
摘要: 评估在成熟的抗癫痫药物治疗中添加醋酸艾司利卡西平(ESL)对成人局灶性癫痫发作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关键发现: 与安慰剂组相比,服用ESL800毫克(P <0.0001)和1200毫克(P <0.0001)组,癫痫发作频率显著降低。服用ESL800毫克(P <0.0001)和1200毫克(P <0.0001)组的平均相对减少发作频率分别为35%和39%(安慰剂组15%),治疗效率分别为36%和44%(安慰剂组为22%)。不论性别、地域、癫痫持续时间、诊断时的年龄、发作类型、抗癫痫药物(AEDs)的剂量和种类,ESL都比安慰剂更有效治疗癫痫。不良事件(AE)和不良事件导致停药的发生率呈剂量依赖性。不良事件主要发生在治疗的第一周;6周后,各组之间没有什么区别。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10%的患者)为头晕、嗜睡、头痛等症状。在不同亚群中,ESL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相比,基本一致。

Epilepsia

4)预测卒中后的活动:什么是临床相关的?
      作者:G. Kwakkel、B. J. Kollen
摘要: 对决定卒中最终结果的因素的认知,对于早期卒中的管理、康复的目标和出院计划是非常重要的。本叙事性综述对现有预测卒中后的活动现有知识提供了一个概述。我们回顾了卒中后功能和活动的康复模式,自然恢复对活动的影响,以及对病情改善的衡量标准。我们探讨了在卒中慢性期的活动模式,和卒中后日常生活活动的概况的预测独立因子,最后,我们讨论了我们未来的方向是什么?数学规律解释了卒中恢复是非线性的,使得卒中后康复的日常生活活动成果变得高度可预测。卒中后的第一周内初始残疾严重程度和恢复改善程度,是预测6个月后恢复情况的重要指标。活动的进展情况的序列在一定时间内几乎是固定的。研究表明,大多数运动神经在卒中后10个星期内已基本完成恢复。卒中康复程度平均在发病后3至6个月到达稳定状态。强有力的证据发现,年龄和早期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评估得分与卒中后3个月最终基本日常生活活动结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需要在康复服务和在临床试验上分类卒中患者的过程中采用简单的算法,来验证例如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或Barthel指数等的预测模型。未来的研究应探讨卒中后时间的动态模型的准确性,来优化预测规则在中风患者中的应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5)恐慌症和偏头痛:合并症、机制和临床意义
      作者:Todd A. Smitherman、Elizabeth D. Kolivas、Jennifer R. Bailey
摘要: 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在偏头痛患者中合并焦虑症比合并抑郁症更普遍且具有更明显的预后相关性。与其他焦虑症相比,恐慌症(PD)与偏头痛具有更佳紧密的联系。PD和偏头痛都是慢性发作性疾病,包括显著的功能受损,在发作时具有类似的临床症状,发作间期对于未来发作的焦虑,没有可识别的继发性病理改变。对于1990年至2012年发表的高质量流行病学研究资料的荟萃分析发现, 在偏头痛患者中出现PD的机会是没有偏头痛人群的3.76倍。在调整了人口学数据和共患的抑郁症后,这种关联仍然显著。另外一些不那么严格的团体和临床研究也证实了这些发现。PD的患病率在有先兆的偏头痛患者和至专科门诊就诊的偏头痛患者中最高。在偏头痛中出现PD会对偏头痛产生更加负面的影响,包括增加发作频率、增加残疾和出现慢性化及药物滥用的风险。

这种常见并发症的机制还了解不多,但是同时包括病理生理(如血清素功能障碍、激素的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失调)和心理(如感受性调控、对疼痛的害怕、焦虑的敏感性、逃避行为)因素。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列举了在寻求治疗的偏头痛患者中评估合并的PD的方法,包括PD核心症状的语言筛选,排除具有恐慌样表现的其他临床状况,实施有效的自我报告措施。最后,我们提出了有证据支持的药物和行为管理方法。预防偏头痛的一线药物未推荐在PD中使用,而用于治疗PD的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在治疗偏头痛时效果不佳;因此我们需要对于这两种状态分别选择药物进行治疗。我们还综述了PD行为治疗的核心要素,并讨论了将其整合至临床头痛医学的实践中。

Heada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