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内容
2013年1月
请您随意浏览存档的回溯内容,阅读该网页自2013年收录的中文文章摘要。
全球作者最新发表的论文精选
1)综述:肝硬化患者的新的治疗模式
作者:Emmanuel A. Tsochatzis、Jaime Bosch、Andrew K. Burroughs
作者:Emmanuel A. Tsochatzis、Jaime Bosch、Andrew K. Burroughs
摘要: 肝硬化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在英国为第五大死因,在美国为第十二大死因,但在45~54岁的年龄组中为第四大死因。直至最近,人们才将肝硬化看作是一种单独的疾病终末期,其预后注定较差。然而现在我们知道其1年死亡率变化很大,从早期肝硬化的1%到失代偿期肝硬化的57%。因为肝硬化晚期的唯一治疗方法是肝移植,所以我们迫切需要找到能够防止进展到失代偿期的治疗方法。本文中我们提出的证据清楚表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方案,要从并发症出现时才对其进行治疗的期待疗法,转变为在代偿期就预防所有并发症的出现。这需要将患者维持在无症状期,并通过将治疗本身带来的损害降至最低,达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这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联合服用已经通过审批且价格低廉的药物来实现,与处理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模式相似。治疗药物有心得安、辛伐他汀、诺氟沙星和华法令,联合用药每位患者每年所需费用为128英镑,相当于每年196美元。该治疗方案需要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结局得到改善。在21世纪,在现有的、费用较低的治疗方案下,肝硬化应是一种可能被治愈的疾病
2012年11月发表于《Hepatology》
2)综述:肝硬化的可逆性
作者:A. A. Sohrabpour、M. Mohamadnejad、R. Malekzadeh
作者:A. A. Sohrabpour、M. Mohamadnejad、R. Malekzadeh
摘要: 肝硬化是很多慢性肝脏疾病的最终结局。最近对肝脏纤维化发展过程研究紧张表明,纤维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一个阶段的纤维化包括肝硬化都可能痊愈。
2012年11月发表于《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3)综述:肝硬化患者血栓性并发症抗凝治疗
作者:Kryssia I. Rodriguez-Castro1、Paolo Simioni、Patrizia Burra 等
作者:Kryssia I. Rodriguez-Castro1、Paolo Simioni、Patrizia Burra 等
摘要: 肝硬化患者发生血栓性并发症的频率远高于普通人群。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最为常见,其次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先天和继发的抗凝因子缺乏,由于肝脏结构紊乱造成的门静脉血流淤滞以及和内皮细胞相关的局部因素异常。PVT所引起的临床表现多样,可从无临床症状到出现致命的并发症。虽然PVT的出现已经不再是肝移植的绝对禁忌症,但它的出现使得移植手术更具挑战性,并可导致较高的死亡率。因此抗凝治疗对于肝硬化合并PVT的患者是一项重要的治疗策略,虽然这种治疗目前的经验比较有限。维生素K拮抗剂和低分子肝素治疗血栓都取得了成功,可以在肝硬化患者中取得栓塞静脉的再通,但是在这部分人群中目前仍没有精确的药物治疗方案以及监测方案。
2012年11月发表于《Liver International》
4)综述:RNA干扰的治疗潜能:一种可治疗丙型肝炎的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作者:M. Motavaf、S. Safari、S. M. Alavian 等
作者:M. Motavaf、S. Safari、S. M. Alavian 等
摘要: 丙型肝炎感染仍是造成慢性肝脏疾病的重要原因,全球范围内约有1.7亿的携带者。目前的治疗方法具有明显的副作用,并且只有在部分患者种取得了成功。因此,我们需要新的可有效阻断病毒复制的抗病毒疗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RNA干扰技术(RNAi)不仅成为了进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有效工具,也代表了治疗人类疾病包括病毒感染的新方法。RNAi是由双链RNA(dsRNA)介导的序列特异性转录后基因沉默过程。由于HCV基因组是单链RNA,它既是信使RNA(mRNA)又是复制模板,因此是研究基于RNAi技术病毒治疗的有吸引力的目标。在这个综述中,我们将简要介绍RNAi的历史和目前的使用状态,重点介绍其应用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的潜在可能。
2012年11月发表于《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
中国作者论文精选
1)乙型肝炎逆转录酶突变体在不同疾病阶段的未经治疗患者中的流行情况及其意义
作者:Jinxin Zheng、Zheng Zeng、Duyi Zhang
作者:Jinxin Zheng、Zheng Zeng、Duyi Zhang
摘要: 目前仍没有研究根据乙型肝炎的不同疾病阶段描述乙型肝炎病毒(HBV)逆转录酶(RT)突变体的特点。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描述HBV RT在不同阶段的自然突变子的特征及其临床预后。
2012年11月发表于《Liver International》
2)外周血RORa and RORt mRNA表达的增加和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Z.-X. Qi、L.-Y. Wang、Y-C. Fan 等
作者:Z.-X. Qi、L.-Y. Wang、Y-C. Fan 等
摘要: T辅助细胞17(Th17)在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ACHBLF)的致病中具有重要但非决定性的作用。而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t(RORt)和ROR是两个介导Th17细胞分化的种系特异性的核受体。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ROR和RORt在ACHBLF时的基因表达及其在此过程中潜在作用。 我们对40例肝功能衰竭,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和2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了研究。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中ROR mRNA和RORt mRNA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数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白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干扰素(IFN-α)的量。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相比,肝功能衰竭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外周血ROR mRNA和RORt mRNA, 血清中IL-6和TGF-β水平在在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的患者中显着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正常对照者 。血清中IFN-s的水平在慢加急性乙肝肝功能衰竭的患者中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但低于正常对照组。在在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的患者中,RORt,IL-6和IL-23与患者的Th17细胞数量呈正相关,而ROR,TGF-β和IFN-与Th17细胞数量无明显相关性。RORt mRNA水平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 呈正相关性,而ROR mRNA水平与MELD无相关性。RORt在在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可作为疾病严重度评分的候选因子。
2012年11月发表于《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
3)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microRNA-15上调通过激活Wnt信号通路促进肝癌发生
作者:Yiliang Zhang、Wei Wei、Na Cheng 等
作者:Yiliang Zhang、Wei Wei、Na Cheng 等
摘要: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hepatitis C virus,HCV)通常引起慢性肝炎,这会促进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与进展。而且microRNA-155(miR-155)在调节炎症和肿瘤发生中都发挥重要。然而,人们对miR-155是否及如何在炎症和癌症间起到链接作用还知之甚少。本研究中我们发现,miR-155水平在感染HCV的患者中明显升高。miR-155转录受核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调节,p300增加与NF-κB有关的miR-155的表达。miR-155过表达并明显抑制肝细胞凋亡并促进细胞增殖,而miR-155抑制会引起G0/G1期阻滞。miR-155上调会导致β-catenin核内聚集,同时cyclin D1、c-myc和survivin增加。功能获得和功能丧失研究证实了miR-155通过增加体外和体内的Wnt信号促进肝细胞增殖和肿瘤形成,Wnt信号通路抑制剂DKK1过表达会抑制肝细胞中miR-155的生物学作用。腺瘤性结肠息肉(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能够负性调节Wnt信号通路,最终证实它是miR-155的直接、功能性靶点。结论:HCV诱导的miR-155表达能够通过激活Wnt信号促进肝细胞增殖和肿瘤形成。本研究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炎症和肿瘤形成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助于制定针对HCV-HCC的有效诊治方案
2012年11月发表于《Hepatology》
4)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的罕见的先天性缺陷
作者:Qiang Zhao、Liang Peng、Weijun Huang 等
作者:Qiang Zhao、Liang Peng、Weijun Huang 等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一个重要的全球健康问题。目前罕见的遗传变异在CHB中的作用还未被阐明。我们旨在证实易于引起CHB的罕见的等位基因突变。我们对50例无CHB危险因素的CHB患者和40例健康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但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对照者进行外显子测序。我们对1,728例CHB患者和1,636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Sanger测序法选择6个罕见的突变等位基因并随访其与疾病状态的关系。健康对照者既未接种过乙肝疫苗,也无不确定的疫苗接种史。我们的结果显示,跨膜蛋白2 p.Ser1254Asn、干扰素alpha 2 p.Ala120Thr、其调节因子NLR家族成员X1 p.Arg707Cys和补体成分2 p.Glu318Asp与CHB相关,P值分别为<1.0 × 10−7、2.76 × 10−5、5.08 × 10−5、2.78 × 10−4,比值比(odds ratios,ORs)分别为2.45、4.08、2.34和1.97。合并P值<2.0 × 10−16。因为未发现相关基因——跨膜蛋白2的免疫功能,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ting进一步研究其表达。我们的结果表明,其在健康肝细胞呈强表达,但与健康肝组织和不含HBV基因组的HepG2细胞相比,在CHB肝组织和含有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al,HBV)基因组的HepG2细胞中其表达下降(P 分别为 0.022和0.0036)。结论:我们证实了与CHB有关的4种错义突变,我们的结果为引起宿主对CHB敏感性增加的罕见的先天性遗传缺陷提供了依据。
2012年11月发表于《Hepatology》
有关中国议题的文章
1)ALT正常和ALT轻微升高的中国乙型肝炎感染患者FIB-4和APRI的比较
作者:H. Wang、L. Xue、R. Yan 等
作者:H. Wang、L. Xue、R. Yan 等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存在部分患者具有显著的肝脏损害但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正常。 据报道,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正常的谷丙转氨酶(ALT)显着的肝脏疾病。肝活检(LB)是目前评估慢性乙肝患者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金标准。由于肝活检具有一定的风险,从而引起了非侵入性方法的发展。这些方法在ALT正常患者中的效用未知。我们计算了慢性HBV感染并进行活检的患者的FIB-4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分别确定了针对整体受试者,ALT升高(≥50 U / L)以及ALT正常分层患者的用于预测纤维化显著度(Scheuer’s 分数≥ S2)的AUROC, 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研究共收录了231名肝活检患者,ALT正常的患者为140例,其中22.1%有显著的纤维化。ALT正常患者FIB-4的AUROC为0.81, APRI的AUROC为0.80,而ALT轻度升高患者FIB-4的AUROC为0.71, APRI的AUROC为0.72。ALT正常患者FIB-4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63,0.88,0.61和0.93;而APRI的值分别为0.40, 0.88, 0.33和0.30。FIB-4和APRI都有助于识别无显著纤维化的病例。但是由于其较差的阳性预测值,LB仍将继续用于对ALT正常和ALT轻度升高HBV感染患者的评估。
2012年底发表于《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Early View(出版前在线阅读)
2)简单非侵袭性检查方法用于诊断中国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晚期纤维化的性能表现
作者:Yun Hao Xun、Jian Gao Fan、Guo Qing Zang 等
作者:Yun Hao Xun、Jian Gao Fan、Guo Qing Zang 等
3)中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炎病毒的基因分布及其和患者特征,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
作者:Zhi Xia Dong、Hui Juan Zhou、Jian Hua Wang 等
作者:Zhi Xia Dong、Hui Juan Zhou、Jian Hua Wang 等
摘要: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调查目前中国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分布,特别是HCV基因型和患者特征、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
2012年11月发表于《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4)乙型肝炎病毒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抗病毒治疗
作者:Ji Yao Wang
作者:Ji Yao Wang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HBV)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抗病毒治疗非常重要。这种治疗对大多数患者是有益的,可稳定或改善肝脏疾病,然而对于具有高Child-Pugh分级或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的晚期肝硬化患者,可能不能从抗病毒治疗中受益。鉴别那些不能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的严重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以尽早安排患者进行肝移植手术尤为重要。由于恩替卡韦(ETV)和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强大,及时的HBV抑制效果及耐药性突变率较低,它们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似物(NA)初治的首选药物。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应监测病毒学和临床反应,患者依从性,耐药性,不良反应以及监控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另外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以确定TDF和ETV治疗初治患者和肝硬化失代偿期耐药患者的最佳剂量。由于中国具有大量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为评估这些药物用于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有效性,我们建议在中国进行多项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的观察性研究并进行长期的随访。
2012年11月发表于《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最多引用量的肝病学文章
1)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新组合方案
作者:Tarik Asselah、Patrick Marcellin
作者:Tarik Asselah、Patrick Marcellin
摘要: 慢性丙型肝炎是引起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感染人数约170万人。疾病的严重程度可从无症状的慢性感染到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抗HCV治疗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后可长久维持,并降低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相对风险。在不久的将来,治疗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治疗标准将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利巴韦林(RBV)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蛋白酶抑制剂类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HCV基因1型的患者中,在目前治疗标准基础上加用蛋白酶抑制剂telaprevir或boceprevir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将SVR率从不到50%(PEG-IFN联合RBV)提高到70%(在使用PEG-IFN,RBV加蛋白酶抑制剂三联治疗的患者中)。使用这些新药物后,未来患者的管理需要我们有良好的临床实践,了解其适应症,副作用及监测抗病毒药物耐药性的方法。另外,目前仍有一些临床要求未得到满足,需要我们针对特殊人群(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的患者,移植患者等),非基因1型丙型肝炎患者以及传统抗病毒治疗绝对无应答患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具有良好安全性以及无交叉耐药的抗病毒药物的联合使用为未来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而不包括IFN的DAA联合治疗方案的使用,可能使得丙型肝炎成为首个在全球范围内消失的慢性病毒感染。另外,目前仍有新的药物正进行研发中:如HCV酶抑制剂。这个综述的目的是联合使用DAAs(蛋白酶和聚合酶抑制剂)所取得的成果。
2011年1月发表于《Liver International》
2)系统综述: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和自然病史
作者:G. Vernon、A. Baranova、Z. M. Younossi
作者:G. Vernon、A. Baranova、Z. M. Younossi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引起慢性肝病的常见原因,由于日益严重的肥胖流行,其全球的患病率不断增加。本研究使用过去30年发表的临床文献估测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病学。
2011年8月发表于《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3)丙肝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失败和其耐药
作者:Jean-Michel Pawlotsky
作者:Jean-Michel Pawlotsky
摘要: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治疗方案。最近开发的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的对于治疗HCV非常有效,但是体外和体内研究显示,如果这些药物单独使用, 可导致选择抗病毒,从而削弱DAAs治疗HCV的疗效。新的针对HCV基因1型感染患者初治和复治的治疗标准将很快被推出,此标准为包括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和一种蛋白酶抑制剂(telaprevir或boceprevir)三药联合。使用这种治疗方案,大多数依从性良好而感染清除失败的病例是由于患者对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反应不足而引起,而和第一代蛋白酶抑制剂诱导的耐药相关性较小。
本文回顾了对抗HCV DAA药物耐药的主要形式,联合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时治疗失败的机制,这些药物治疗失败的后果,以及未来可能使用的DAA治疗HCV的各种优化方案。
2011年5月发表于《Hepatology》
4)丙肝病毒基因3型感染的IL28B基因变异和患者治疗反应
作者:Amir Moghaddam、Espen Melum、Nils Reinton 等
作者:Amir Moghaddam、Espen Melum、Nils Reinton 等
摘要: 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1 型感染患者中出现IL28B基因(编码(IFN)-λ3)多态性,预示患者可能对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和利巴韦林治疗有效。然而对非HCV基因1型感染患者IL28B基因作用的多项研究,入组的人群多为HCV基因2型感染患者或基因2/3型感染的混合患者,其中部分研究结果和HCV基因1型感染患者中研究结果有所冲突。我们对281例感染HCV基因3型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以揭示此人群中IL28B多态性和治疗反应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与HCV基因1型感染患者不同,出现rs12979860或rs8099917基因型和PEG-IFN/ribavirin治疗引起的持续病毒学反应没有相关性。然而这两个SNP基因型和治疗4周后快速的病毒反应都具有相关性(rs12979860,P= 3×10-5; rs8099917,P= 3×10-4)。多变量分析显示,年龄(<40岁),基线病毒载量(<4×105 IU /毫升)以及患者SNPs为rs12979860和rs8099917基因型是治疗后快速病毒学应答的独立预测因子。此外,我们的研究显示IL28B多态性与PEG-IFN/ribavirin治疗达到快速病毒响应 后患者复发具有相关性。基因型阳性还和表示肝脏疾病分期及或活动性的指标具有相关性, 即高天冬氨酸氨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rs12979860,P= 0.018; rs8099917,不显着),高丙氨酸转氨酶(ALT,rs12979860,P= 0.002; rs8099917,P= 0.001)和高基线病毒载量(rs12979860,P= 1.4×10-5; rs8099917,P= 7.3×10-6)。结论:HCV基因3型感染患者IL28B基因多态性与PEG-IFN/ribavirin治疗后快速病毒学应答相关,但与持续病毒应答无关。
2011年3月发表于《Hepatology》
肝病学专题内容
肝癌
1)基因B型和C型肝癌相关乙型肝炎病毒前-S突变:阿根廷分离F1B和A2(非F4株)株的检测
作者:J. Trinks、S. Frías、B. Frider 等
作者:J. Trinks、S. Frías、B. Frider 等
摘要: 肝细胞癌相关乙型肝炎病毒前-S突变体之间在不同基因型病毒株中的流行程度的相关数据仍然缺乏。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用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确定了70株阿根廷分离株的核苷酸序列(其中33株为新病毒株)的基因型,并首次在美洲评估了前-S突变在分离病毒株中的流行情况。我们观察到10%的HBV/A2序列中存在前-S2的起始密码子的核苷酸置换。10%的HBV/A212.5%的HBV/F1b 株存在pre-S1/pre-S2区的序列缺失。HBV/F4株中不存此现象。这些基因突变对由HBV/ F和HBV/ A株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2012年11月发表于《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
2)在2012年亚太肝协会指南指导下的慢性乙型肝炎导致肝癌的风险估计(REACH-B)评分系统
在分级处理慢性乙肝病人治疗资格中的表现
作者:T.-M. Chen、C.-C. Chang、P.-T. Huang 等
在分级处理慢性乙肝病人治疗资格中的表现
作者:T.-M. Chen、C.-C. Chang、P.-T. Huang 等
摘要: (我们)建立了慢性乙型肝炎导致肝癌的风险估计(REACH-B)评分系统,以预测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患上肝癌的风险。
2012年底发表于《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Early View(出版前在线阅读)
3)肝癌患者的软骨素葡萄糖醛酸C5–异构酶和细胞免疫应答
作者:Eishiro Mizukoshi、Kazumi Fushimi、Kuniaki Arai 等
作者:Eishiro Mizukoshi、Kazumi Fushimi、Kuniaki Arai 等
摘要: 软骨素–葡糖醛C5 – 差向异构酶是在硫酸皮肤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将D-葡糖醛酸转换成L–艾杜糖醛酸残基的酶。它也被报道为一种可以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的肿瘤相关抗原,并且此酶其在许多癌症中的表达有上调的现象。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这种分子在肝细胞肝癌中作为免疫治疗靶标的可行性。
2012年11月发表于《Liver International》
丙型肝炎 – 新疗法
1)RNA干扰的治疗潜能:一个新的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作者:M. Motavaf、S. Safari、S. M. Alavian
作者:M. Motavaf、S. Safari、S. M. Alavian
摘要: 丙型肝炎病毒(HCV)仍然是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在全球,丙肝病毒携带者约有1.7亿。目前的治疗有明显的副作用,而且疗效不理想。因此,(我们)需要可以有效地阻止病毒生产替代抗病毒药物。在最近的几十年中,RNA干扰(RNAi)技术不仅成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有力工具,也代表了治疗包括在病毒感染在内的人类疾病的一种新的治疗方向。 RNAi是由双链RNA(dsRNA)的介导的序列特异性转录后基因沉默。由于HCV基因组是单链RNA,而且此RNA 兼有信使RNA(mRNA)和(基因组)复制模板的功能,以RNAi技术为基础的病毒疗法的研究将会非常有吸引力。在本文中,我们将RNAi技术的历史和现状作一个简短的概述,并专注于其作为治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方法的潜在应用。
2012年11月发表于《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
2)慢性丙型肝炎蛋白酶抑制剂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法国肝脏研究协会的指导原则
作者:Vincent Leroy、Lawrence Serfaty、Marc Bourlière 等
作者:Vincent Leroy、Lawrence Serfaty、Marc Bourlière 等
摘要: 最近授权上市的新蛋白酶抑制剂telaprevir和boceprevir,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管理。(业界)提出的指导方针提出了三联疗法:将新的蛋白酶抑制剂和传统的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标准疗法相结合。该指引已法国肝脏研究协会制定并评估,且已经公布在网上征求意见,并由众多的国际专家审查。(我们)总结了一些目前公布的基于不同治疗策略的数据。
(法国肝脏研究协会的)指导原则主要针对包括治疗初治患者和复治患者在内的患者基本资料。他们建议,(医疗工作人员)应该用三联疗法治疗患者,并考虑包括可预知响应因素在内的三联疗法的结果。他们考虑了可缩短治疗疗程的情况,以及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导入阶段的优势。(法国肝脏研究协会的)指导原则对病毒学监测,停药条件,抗蛋白酶抑制剂抗性评估,实用治疗管理,治疗依赖性和副作用管理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简单的指导方针。
2012年11月发表于《Liver International》
3)综合分析丙型肝炎病毒1B感染中病毒成分和白细胞介素28B多态性对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
病毒唑治疗的应答
作者:Shinya Maekawa、Minoru Sakamoto、Mika Miura 等
病毒唑治疗的应答
作者:Shinya Maekawa、Minoru Sakamoto、Mika Miura 等
摘要: 为了全面描述病毒学因素以及白细胞介素28B(interleukin-28B,IL28B)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在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与病毒唑(Peg-IFN/RBV)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1b感染的疗效中的作用,我们对103例连续的HCV-1b日本患者中治疗前优势的完整HCV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氨基酸(amino-acid,aa)序列进行了回顾性队列分析。对根据病毒应答分类的优势HCV序列进行系统滑动窗口比较分析(以说明应答特异的病毒序列)和IL28B SNP分析(rs8099917)。在对有和无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al response,RVR)、非早期病毒学应答(nonearly viral response,nEVR)、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或病毒学复发的患者进行的每次比较时,分别提取下列与不同应答最为相关的区域:非结构蛋白5A(NS5A)aa.2224-2248(P = 1.2E-07)、core aa.70(P = 4E-04)、NS5A aa.2340-2382(P = 7.0E-08)和NS5A aa.2360-2377(P = 1.1E-05)。这些NS5A区几乎与干扰素(interferon,IFN)敏感决定区(NS5A aa.2209-2248)和IFN/RBV耐药决定区一致。在多变量分析中,提取IL28B SNP(比值比[odds ratio,OR] = 16.8;P = 0.009)和NS5A aa.2340-2382(OR = 13.8;P = 0.0003),作为导致最终结局的最显著的两个独立变量。结论:在Peg-IFN/RBV治疗中,IL28B、NS5A aa.2224-2248、core aa.70和最重要的NS5A aa.2340-2382的多态性对与病毒动力学有关的治疗疗效有很大影响,导致慢性HCV-1b感染的结局明显不同。
2012年11月发表于《Hepatology》
4)持续病毒学应答防止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
作者:Alessio Aghemo、Gian Maria Prati、Maria Grazia Rumi 等
作者:Alessio Aghemo、Gian Maria Prati、Maria Grazia Rumi 等
摘要: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常伴有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我们知道IR会影响肝纤维化的进展及对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病毒唑(ribavirin,RBV)治疗的病毒学应答。我们旨在评价抗病毒治疗后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是否能够长期阻止IR的发生。米兰安全性和耐受性研究队列的成员接受PEG-IFNα2a/RBV或 PEG-IFNα2b/RBV治疗,在基线时和治疗完成24个月后接受稳态模型(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HOMA)评估。所有患者(n = 431)均进行肝组织活检取样,以对分级、分期(Ishak)和脂肪变性进行评分。基线时,48例(12%)患者出现IR(HOMA值> 2),这与体质量(P = 0.03)、HCV载量< 0.6 × 106 IU/L(P = 0.006)、肝纤维化分期≥ 4(P = 0.01)及中至重度脂肪变性(P = 0.03)相关。IR不影响治疗结束时的应答率(75%和69%,P = 0.4)、SVR(63%和60%,P = 0.8)或病毒学复发(19%和24%,P = 0.5)。治疗后384例非糖尿病患者中49例(14%)出现IR。尽管SVR患者中基线HOMA平均值和治疗后HOMA平均值相似(1.11 ± 0.8和1.18 ± 1.1,P = 0.25),在随访期间治疗失败的患者其HOMA平均值明显升高(1.20 ± 0.85和1.49 ± 1.3,P = 0.007),并且与SVR患者比较,非SVR患者再次发生IR率升高(17%和7%,P = 0.007)。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失败(比值比 = 2.81,95%可信区间 = 1.39-5.67,P = 0.004)和体质指数增加10%(比值比 = 6.42,95%可信区间 = 1.69-24.3,P = 0.006)与再次发生IR显著相关。结论:在有慢性HCV感染的非糖尿病患者中,PEG-IFN和RBV联合治疗达到SVR能够防止再次发生IR。
2012年11月发表于《Hepatology》
5)维生素D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和基线维生素D水平是慢性丙型肝炎中抗病毒应答的预测因子
作者:Edmondo Falleti、Davide Bitetto、Carlo Fabris 等
作者:Edmondo Falleti、Davide Bitetto、Carlo Fabris 等
摘要: 维生素D缺乏似乎能够预测对丙型病毒肝炎(hepatitis C virus,HCV)难以治愈的基因型的抗病毒治疗后不能达到持续病毒应答(sustained viral response,SVR)。我们知道,维生素D结合蛋白(GC)基因多态性影响维生素D的水平。本研究旨在评价基线循环血维生素D水平和GC多态性间的相互作用是否影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应答率。我们对共206例接受聚乙二醇(PEG)干扰素和病毒唑联合治疗的HCV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我们检测了GC rs7041 G>T、GC rs4588 C>A和IL-28B rs12979860 C>T多态性的基因型。GC rs7041 G>T和rs4588 C>A多态性的频率为G/G = 64(31.1%)、G/T = 100(48.5%)、T/T = 42(20.4%)和 C/C = 108(52.4%)、C/A = 84(40.8%)、A/A = 14(6.8%)。患者被分为4组,分别携带3种主要等位基因(野生型[WT]+:G-C/G-C、G-C/T-C、G-C/G-A,N = 100)和其他(WT−:G-C/T-A、T-A/T-C、T-A/T-A、T-C/T-C,N = 106)。经验证,4组患者分别为维生素D水平 ≤20 ng/mL和WT−、维生素D水平≤20 ng/mL和WT+、维生素D水平>20 ng/mL和WT−、维生素D水平>20 ng/mL和WT+。在难以治愈的HCV基因型中,达到SVR的患者比例从第一组至最后一组呈线性趋势显著增加:6/25(24.0%)、9/24(37.5%)、12/29(41.4%)、19/29(65.5%)(P = 0.003)。在多变量分析中,我们发现基线维生素D水平>20 ng/mL且携带GC WT+是SVR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比值比为4.52,P = 0.015)。结论:在难以治愈的HCV基因型中,同时预处理正常血清维生素D水平和携带GC-球蛋白WT异构体能够强烈预测PEG-干扰素与病毒唑联合抗病毒治疗后能否达到SVR。
2012年11月发表于《Hepat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