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


《实用食品安全学:当代问题与未来方向》
Practical Food Safety: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Rajeev Bhat, Vicente M. Gomez-Lopez著
2014年,4月, 632页,ISBN: 9781118474600
书评者: 张松山,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WileyAmazon China

在过去几年中,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呈现显著增长趋势。而如今,基于现有的食品安全知识与技术,人们正在努力发展经济的、环境友好的食品生产模式。本书从多元化的角度阐述食品安全主题,涵盖范围从微生物到化学问题,从基础知识到未来的前景等各个方面。

本书共分为28 章。第1 章,展望全球食品安全现状;第2 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与行为;第3 章,食品安全的教育;第4 章,介绍食品服务中的安全培训;第5章,产品溯源系统;第6 章,本地供应商与全球化食品市场: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问题分析;第7 章,如何实现食品检测的高准确性;第8 章,欧洲通过化学分析保护农业-食品链;第9 章,食品中农药残留对儿童和妇女健康的影响;第10 章,转基因生物评估中农药残留毒性的严密观察;第11 章,中国三聚氰胺事件中得到的教训;第12 章,重金属在人类健康与环境的现状;第13 章,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的检测与健康风险评估;第14 章,作为全球性问题的重金属污染的阻止与减少措施;第15 章,食品中放射性核素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第16 章,谷物和豆类食品中抗营养素及其毒性;第17 章,纳米技术实现食品安全;第18 章,光子学方法灭活病原体;第19 章,智能包装与食品安全;第20 章,冷藏条件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品质的认识;第21 章,国际交往中食源性感染与中毒;第22 章,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的电子束灭菌技术; 第23 章,适用于食品加工的食源性病毒的灭活技术;第24 章,利用合生元(益生菌和益生元)提高食品安全;第25 章,预测微生物学:食品安全与微生物风险评估的有效工具;第26 章,家禽害虫与家禽产品源传染与预防;第27 章,二十一世纪肉与肉制品的安全;第28 章,咖啡产业链中赭曲霉毒素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原理。

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适合从事食品科学与安全方面的研究人员以及食品安全法规制定者参考阅读。



《食品化学》
The Chemistry of Food

Jan Velisek著
2014年,1月, 1124页,ISBN: 9781118383841
书评者: 芦晶,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WileyAmazon China

食品化学是从化学的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中成分的结构、营养作用、安全性及可享受性,以及各种成分在食品生产、食品加工和储藏期间的变化及其对食品营养性、享受性和安全性影响的科学。本书是作者所著捷克语版《食品化学》的英文版本。作者从事食品化学相关工作多年,具有深厚的知识背景及丰富的经验。书中避免复杂繁冗的文字描述,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生动易懂的图表文字结合的方式向读者展示食品化学相关知识。在阅读本书时,无需过多参阅其他化学专业书籍。

本书共分为12 章。第1 章从整体上介绍了组成食品的化学成分。在随后的11 章中,作者首先介绍了组成食物的基本化学成分,包括氨基酸、蛋白质、脂肪、油类、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及水分,然后阐述了影响食物风味、颜色等感官性质的物质,此外还着重描述了影响食品性质的物质,包括抗营养因子、毒素物质、生物活性成分、食品添加剂及食品污染物等。本书每一章都着重某种主要的食品中的化合物,总结描述其重要特性及功能,另外还详细描述了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各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及化学/生物化学反应。

通过对该书的阅读,读者将深入了解食品化学的研究方法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本书适合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同时为食品领域科研人员提供基础知识。



《食物过敏原检测:分子,免疫化学及色谱技术》
Food Allergen Testing: Molecular, Immunochemical and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s

George Siragakis, Dimosthenis Kizis著
2014年,1月, 286页,ISBN: 9781118519202
书评者: 芦晶,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WileyAmazon China

食品过敏是指食物进入体内后引发机体异常免疫反应,进而导致生物学功能紊乱,属于食品安全范畴。微量的食品过敏源可引发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的机体不良反应。引起食物过敏的过敏原包括很多物质,其中最常见的一类物质是食物中的10kDa~70kDa 大小的蛋白质。食物过敏原会引起食用者一系列的不适或者临床反应。对于同一种过敏原,不同的人会出现不同的过敏反应,因此,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食物过敏的方法。

本书深入的阐述了目前食物过敏原检测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控制食品过敏源的措施。全书共分11 章。第1 章综述了食物过敏的概念和症状、食物过敏原的类型及不同过敏反应类型、食物过敏的诊断方法、目前引起食物过敏的主要食物种类及常用的食物过敏原检测方法。常见过敏原包括甲壳类食品、蛋奶类及坚果等。第2~4 章介绍了免疫技术、分子检测技术及色谱技术在食物过敏检测中的原理及应用。相关技术主要包括ELISA 检测、聚合链式反应PCR和血清IgE 检测食品过敏源等技术。第5~8 章分别论述了动物性过敏原、植物性过敏原、食物、药物和化妆品中谷蛋白、饮料中过敏原的检测方法。第9~11 章介绍了食物过敏原检测中遇到的其他方面问题,包括立法、检测标准物质的建立及现有检测方法的准确性等。其中立法方面主要包括对食品生产厂家原料检测、食品运输加工过程管理、明确标明过敏原成分等。

本书适合于食品科学及技术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及科研人员阅读,尤其对从事食品测试工作的技术人员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食品配方工程》
Formulation Engineering of Foods

Jennifer E. Norton, Peter Fryer, Ian T. Norton著
2013年,7月, 328页,ISBN: 9780470672907
书评者: 芦晶,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WileyAmazon China

食品往往具有复杂的结构。食品结构或者微观结构决定食物的风味、质地、口感、营养成分消化吸收及生物活性,同时影响消费者的食欲和饱足感。由于现代社会对健康的高度关注,包括对肥胖的控制,食品配方设计在关注减少脂肪的使用及摄入的同时还需要关注产品的风味和适口性。因此,在现代食品配方设计过程中,对食品原材料化学,食品加工对食品品质的影响,食品咀嚼过程中的变化,食品消化吸收过程,食品配方对食品的风味、适口性、饱足感的影响等方面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主要从上述几方面详细阐述了食品配方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及最新的研究成果,为设计营养健康可口的食品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共分13 章。第1 章对本书的内容进行了总体介绍;其余章节从三部分阐述如何进行合理的食品配方设计。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食品原材料对食品结构、感官、风味及营养价值的影响及如何合理利用原材料设计所需的食品,包括第2~5 章。其中,第2 章,未来以蛋白质为基础的健康食品的配方设计;第3 章,利用天然结构的原材料进行食品配方设计;第4 章,基于凝胶的食品结构的设计;第5 章,食品乳状液配方工程。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如何合理平衡食品的营养健康价值、便捷性、环保性与消费者的感官接受度的关系,包括第6~11 章。其中,第6章,吃食品过程中的物理学,主要涉及到食品的咀嚼过程;第7 章,针对食品风味及质地的结构设计;第8 章,减少食品中的盐分;第9 章,基于口感及风味释放的食品结构的设计;第10 章,胶体状态及其与脂质消化的关系;第11 章,水状胶质配方设计及对胃肠道的影响。第三部分集中于消费者对食品的接受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食物的设计对消费者喜好、接受度、食欲及饱足感的影响,包括第12~13 章。其中,第12 章,针对消费者的可接受度进行食品配方设计;第13章,通过配方设计来改变饮食习惯。

Contents



《Guide to Foodborne Pathogens, 2nd Edition》
Guide to Foodborne Pathogens, 2nd Edition

Ronald G. Labbé, Santos García著
2013年,8月, 484页,ISBN: 9780470671429
书评者: 张松山,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WileyAmazon China

食源性病原体的危害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食品卫生控制中有重要的意义,一直受到消费者和政府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的重视。为了使读者对食源性病原体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影响有全面的了解,第二版《食源性病原体指南》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其中原有的6 个章节进行更新并新增6 个章节。

本书共28 章。第1 章,食源性疾病的全球化与流行病学;第2 章,金黄色葡萄球菌;第3 章,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第4 章,蜡样芽胞杆菌;第5 章,产气荚膜梭菌;第6 章,肉毒梭状芽胞杆菌;第7 章,沙门氏菌;第8 章,志贺氏杆菌;第9 章,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第10章,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第11 章,弯曲杆菌;第12 章,弓形杆菌与螺杆菌;第13 章,布鲁氏菌;第14 章,大肠杆菌;第15 章,阪崎肠杆菌;第16 章,黄曲霉毒素和黄曲霉;第17 章,镰胞菌和产毒镰胞菌伏马毒素;第18 章,其它霉菌和真菌毒素;第19 章,食源性原生动物;第20 章,猪肉绦虫、牛肉绦虫和亚洲牛带绦虫;第21 章,其它食源性寄生虫;第22 章,其它食源性病毒;第23 章,海产品毒素;第24 章,朊病毒病;第26 章,微生物最新检测技术;第26 章,病原体的应激适应性、生存与复原;第27 章,微生物菌膜和食品安全;第28 章,噬菌体的生物控制。

本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食品中食源性病原体的最新研究现状,对微生物运动模式、传播机理和快速检测方法等最新研究结果进行了报道,是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和学生很好的参考资料。



《食用油脂加工,第二版》
Edible Oil Processing, 2nd Edition

Wolf Hamm, Richard J. Hamilton, Gijs Calliauw著
2013年,6月, 342页,ISBN: 9781444336849
书评者: 芦晶,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WileyAmazon China

无论是食物中自然存在还是食品中填加的功能成分,油脂加工在其中均扮演重要角色。油脂是人类营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可能引起人类疾病如肥胖症等。如何正确加工并利用油脂是食品加工中的重要环节。本书在《食用油脂加工》第一版基础上,填加了近些年油脂加工中的进步及变化。主要包括在食物中减少氢化脂肪的含量及油脂加工中酶技术的应用。基于人们更加关注油脂对人类健康及环境影响,本书深入讨论了这两项技术对油脂加工技术的影响及意义。

本书共分10 章:第1 章主要介绍了油脂的组成,包括主要及微量油脂成分;第2章论述了油脂运输工具及油脂运输过程使用的管理系统及标准;第3 章分析了种子处理对生产质量上乘的油脂产品的重要性;第4 章阐述溶剂萃取技术在油脂加工中的应用,并介绍了溶剂及热量的回收利用对加工过程的重要性。第5 章介绍了油脂精加工技术,侧重介绍目前最先进及未来可用的加工技术。第6 章阐述了常用的油脂改性技术;第7 章详细介绍了酶制剂近年来在油脂加工中的应用及相关新技术;第8 章论述了油脂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减少使用氢化油脂对食品行业的影响,详细分析不同油脂产品中油脂的微观结构;第九章介绍了油脂成分的分析方法,包括游离脂肪酸、过氧化物、磷、水分、杂质、颜色、金属及维生素E,同时还介绍了油脂中常见污染物的检测,包括多环芳烃、农药、碳氢化合物及霉菌毒素;第10 章阐述如何合理建设精炼厂及最低成本建设精炼厂的步骤,还介绍了建设精炼厂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应考虑的安全隐患。

本书涵盖了油脂加工过程中几乎所有知识点,图文并茂的阐述了油脂相关基础理论及实际应用知识,适用于食品科学,食品工程,特别是油脂加工工程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与科研工作,另外也对油脂加工企业技术员及工程师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点击浏览更多Wiley在食品科学领域的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