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
《植物着丝粒生物学》 Plant Centromere Biology Jiming Jiang, James A. Birchler著 2013年,4月, 208页,ISBN: 9781119949213 书评者: 汪海,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
|
着丝粒是染色体上指导动粒形成的区段。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动粒和纺锤体微管相互作用,确保染色体的正确分离。着丝粒的研究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着丝粒中的DNA 和蛋白质在高等真核生物中才得到系统研究。在过去20 年中,着丝粒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进展,包括组蛋白H3变体CENP-A的发现、CENP-A 在新着丝粒形成中的功能,以及利用着丝粒DNA 创造人工染色体。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着丝粒研究的历史和最新进展,Jiming Jiang 和James A. Birchler等特意编撰了本书。 |
《植物转座子和基因组进化》 Plant Transposons and Genome Dynamics in Evolution Nina V. Fedoroff著 2013年,4月, 232页,ISBN: 9780470959947 书评者: 汪海,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
|
自从二十世纪中期麦克林托克发现了转座现象,人们对转座元件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的变化。转座子最初被当做寄生在基因组中的“垃圾DNA”,但是最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的成熟,来自遗传学、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的证据表明转座元件调控着基因的结构和表达,以及基因组和物种的进化。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转座子研究的历史和最新进展,Nina V.Fedoroff 等特意编撰了本书。 |
《植物代谢组学手册》 The Handbook of Plant Metabolomics Wolfram Weckwerth, Guenter Kahl著 2013年,4月, 448页,ISBN: 9783527327775 书评者: 汪海,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
|
代谢组学的出现和发展依赖于代谢物分析和测定技术的进步。近年来,质谱技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影像技术、气相色谱-质谱偶联、液相色谱-质谱偶联、核磁共振等技术被广泛用于中高通量的代谢物的识别和定量。物理和化学分离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代谢物分析的精度。代谢组学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代谢组反映了一个生物体在器官、组织、细胞水平的生理状态,以及对生物体内部或外部环境变化的应答。代谢组数据体现了直接和表型相关联的生物体生化功能,因此连接了基因型和表型。 |
点击浏览更多Wiley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