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

《病原微生物学简明手册》
A Concise Manual of Pathogenic Microbiology

Mishra, Saroj
2013年,188页,ISBN: 9781118301197
MeSH:
1. Microbiological Phenomena
书评者: 王振生,讲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系)
Wiley

病原微生物学将病原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微生物学分支学科。已知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数目庞大,人类与这些微生物之间有着无法回避的密切联系。现有病原微生物大致分为三大类:原核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体等,真核微生物如真菌、藻类、寄生虫等,无细胞结构微生物如病毒、亚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均对人类有致病能力,无时无刻不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过去500年内战争仅仅造成不到1亿人死亡,而过去100年内因感染造成的死亡人数就达到5亿。即便现在,几种重要病原如结核杆菌、痢疾杆菌、志贺氏菌、疟原虫、艾滋病毒、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麻疹病毒等每年造成感染病例的总和数以亿计,这其中近千万病例因未能得到及时救治而死亡。

人类为认识和掌控病原微生物而向相关医学研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针对重要致病微生物的科研水准已经深入到了分子致病机制的层面。虽然人们对微生物体的认识不断深入,对宿主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理解越发透彻,但对于那些处于临床一线的工作人员和刚刚开始病原微生物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而言,通过查阅简明手册获取自身感兴趣的微生物知识的需求仍然存在。本书作者Saroj k.Mishra 博士和Dipti Agrawal 博士一直从事病原微生物学的科研,临床和教学工作,发表百余篇研究论文并获得众多荣誉,Saroj k.Mishra 博士1993年当选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现在美国休斯敦清湖分校从事病原微生物教学和抗感染药物研发工作。两位作者体会到一线人员快速获取特定病原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因此编写了这本《病原微生物学简明手册》,它的目标就是可以让有上述需求的专业人员更快捷地获取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知识来指导其日常工作。

本书主要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分类进行正文章节的划分,收录了现有重要病原微生物种类。正文分为17章,其中前4章内容阐述病原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包括Koch法则、命名原则、分类原则、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方式、预防感染、宿主与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抗生素及其它相关化学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杀菌与消毒的物理与化学方法等。自第5-12章作者集中介绍了常见病原菌基本特征,包括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具有基丝的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其它革兰氏阴性菌、螺旋体、支原体与衣原体、放线菌。第13-14章介绍致病真菌和浅表真菌病以及皮下和系统性真菌病。第15-16章介绍原虫和致病蠕虫。最后一章介绍病毒和朊病毒。对每一类病原,本书大致采用统一的提纲进行阐述:包括种类、致病和传播特征、毒力因子、实验室诊断、分类方法和依据、药物敏感性等。作者还在正文穿插了大量病理切片照片、病原涂片、电镜照片、卡通图片等更好地弥补了文字无法表达的内容,使读者有更为深刻的感性认识。

本书内容涉及了百余种病原微生物,涉猎广泛却浅尝辄止,阅读本书,读者能够建立起疾病与病原的对应关系,掌握病原的基本特征,但无法回答致病机制等深层次问题,因此不适合于那些从事感染性疾病或病原微生物学深入研究的科研人员。对于刚刚学习微生物学的医学生或者从事感染性疾病干预的临床一线医护人员,本书不失为一本很好的快速了解并认识病原微生物学的参考资料。


《紧密连接蛋白形成的屏障和通道》
Barriers and Channels Formed by Tight Junction Proteins II

Fromm, Michael, Schulzke, Jörg-Dieter.(Editors)
2012年,191页,ISBN: 9781573318921
MeSH:
1. Tight Junctions-physiology
2. Membrane Proteins-metabolism
书评者: 唐军,硕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Wiley Amazon China

本期《纽约科学院年鉴》继续聚焦紧密连接。紧密连接蛋白不仅连接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而且能够形成选择性屏障和细胞旁运输的通道。紧密连接蛋白按照分子结构和功能可以大致分两种,密封蛋白家族(27个成员)和TAMP家族(闭合蛋白等)。目前的研究集中在选择性通透差异的功能上的意义,紧密连接的调控机制等。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多种炎症和感染性疾病会导致通透性增加的症状,而且调控紧密连接已经成为研发药物的一个新的方向。

本期为读者提供了目前对紧密连接调控和失调研究的多方位的视角和详尽回顾,主要分为三部分:炎症和胃肠功能;上皮运输、屏障调节和食物成分;肠上皮和肾上皮的紧密连接。第一部分中的若干短综述分别探讨了微生物、细胞因子和基因缺陷导致的紧密连接变化和在病理或生理条件下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分子机制和临床应用。第二部分探讨了以密封蛋白为靶点的给药策略和药物研发,胃肠上皮屏障功能的调控因子如檞皮素、钙离子、蛋白C等,以及紧密连接蛋白作为信号分子对上皮细胞增殖的调控。第三部分讨论了胃肠道疾病如回肠克罗恩病、微观结肠炎等的肠道和肾上皮屏障功能失调及其分子机制。

紧密连接的功能和调控机制的研究目前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对这一方向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可以参考本期《纽约科学院年鉴》。


《真核微生物的毒力进化》
Evolution of Virulence in Eukaryotic Microbes

Sibley, L. David., Howlett, Barbara J., Heitman, Joseph. (Editors)
2012年,581页,ISBN: 9781118038185
MeSH:
1. Eukaryota-pathogenicity
2. Virulence
书评者: 王振生,讲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系)
Wiley Amazon China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已经历了30到40亿年的进化。在物种稀少的初期,微生物体的进化速度非常缓慢,而随着地球生物多样性达到一定的程度,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竞争、长期适应的对立统一关系,大大推进了微生物演化进程。微生物的结构经历了从原始遗传分子的简单到具有完整细胞结构的复杂,直到新的生命体系的出现。真核微生物是微生物里结构最复杂的一部分,主要包括真菌和原生生物,其中能够使动植物致病的真核微生物只占一小部分,这部分致病微生物物种的延续与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密不可分,二者之间逐渐形成了特殊的竞争-进化-适应三个环节往复循环的紧密联系。《真核微生物的毒力进化》即以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流行病学,基因组学和比较组学等视角综述了现有研究对常见真核微生物的毒力进化特征的探讨,试图阐释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推动协同进化的原因,以及协同进化对毒力的影响。

本书由华盛顿大学医学院L.David Sibley教授、墨尔本大学Baebara J. Howlett教授和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Joseph Heitman教授三人联合主编。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通用综述部分,包括第1-4章,主要介绍群体遗传和寄生虫多样性,真核微生物有丝分裂、遗传重组、有性生殖的进化特点,系统基因组分析及真菌的种系遗传和毒力进化等内容。第二部分讲述种群遗传及进化策略部分,包括第5-12章,主要介绍疟原虫多样性,恶性疟的群体遗传学,人疟原虫的选择性进化跳跃,真菌抗药性进化,病原真菌有性繁殖阶段在遗传和毒力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全球性人员流动、宿主迁移、致病疫霉的重现和植株病损,新型隐球菌及隐球菌种的实验室和自然进化,刚地弓形虫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和毒力扩展等。第三部分介绍正反向遗传体系定义毒力相关内容,包括第13-19章,主要包括利用恶性疟遗传杂交技术分析药物抗性,鼠疟毒力的基因定位,弓形虫急性毒力的基因定位,非洲锥虫毒力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策略,非洲锥虫抗原变异的演化,疟疾的抗原变异、粘附和毒力相关,红内期疟原虫入侵相关配体的多样性和发病机制等。第四部分主要介绍通过比较组学途径定义毒力,包括本书的最后9章,内容主要涉及植物致病卵菌的毒力进化,病原假丝酵母的进化及基因组,溶组织内阿米巴毒力进化,担子菌类病原的有性繁殖与毒力,病原蛙壶菌的出现与全球性两栖动物衰减,植物真菌病原基因横向迁移对毒力的影响,镰胞菌种致病的演化,遗传学、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手段定义烟曲霉菌毒力,隐孢子虫比较基因组学及致病机制。全书始终围绕着毒力化的这一主题而展开的,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至少可以回答下面几个问题:真核微生物毒力发端和产生的进化推动力,生物技术的发展对认识毒力决定因子的重要作用,遗传物质的相互交换对毒力进化的影响等。如果能够回答上述问题,相信作者也达到了编写本书的目的。

本书收集了众多独立研究单位的研究发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适合于从事微生物学,遗传进化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作为流行病学、转染病学、植物学、兽医学专业的学生或教师的阅读资料。


《颅面干细胞的发育与再生》
Stem Cells, Craniofacial Development and Regeneration

Huang,George T.J., Thesleff Irma (Editors)
2013年,561页,ISBN: 9781118279236
MeSH:
1. Stem cells
书评者: 章静波,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系)
Wiley Amazon China

由于干细胞具有修复与更替成体组织的独特性质,它们在当代医学各领域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本专著很适时与较全面地介绍干细胞在颅面发育以及在口腔与颅面组织再生中的作用。

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当代有关颅面组织发生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共包括9章。第1章颅面形态发生和发育的分子构筑蓝图;第2章颅面组织和器官中的脑神经嵴细胞;第3章颅面内骨的发育与再生;第4章颞下颌关节的发育;第5章颅面肌肉的发育;第6章牙齿的形态发生和更新;第7章爬行动物的牙齿发育;第8章牙根的发育;第9章早期牙齿发育的系统生物学。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胚胎干细胞iPSC的基本性质及它们的生存微环境,也包括9章。第10章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以及它们分化的特异细胞谱系;第11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12章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及其再生潜能,第13章骨骼肌干细胞;其起源及微生态龛因子(niche facters);第14章涎腺干细胞的发育与再生;第15章牙齿和牙龈组织的干细胞和祖细胞;第16章牙齿间充质干细胞的调控和分化;第17章小鼠门齿更新——干细胞研究的新模型;第18章啮齿类牙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微生态龛。

第三部分概述颅面生物工程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中第19章骨生物工程;第20章内源干细胞的颅面组织工程与再生;第21章基于干细胞的颅面骨生物工程;第22章肌肉组织工程的研究途径;第23章牙组织的生物工程;支架和临床前模型;第24章全牙生物工程和细胞来源;第25章功能性牙齿的生物工程;第26章牙髓和牙本质的再生;第27章牙根和牙周组织的生物工程;第28章牙周生物工程的研究策略:现状和某些发展趋势。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书是从事颅面研究者、发育生物学家、组织工程工程师以及牙科医生的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同样,对于口腔科学的学生、口腔-颌面外科医生以及相关领域也是一部重要的指南性读物。

主编George T.J.Huang是美国田纳西州健康科学中心大学口腔学院干细胞和再生治疗系主任。Irma Thesleff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室主任。


点击浏览更多Wiley在基础医学领域的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