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石墨烯和碳纳米管:超快光学和弛豫动力学》
Graphene and Carbon Nanotubes: Ultrafast Optics and Relaxation Dynamics

Ermin Malic 等著
2013年,360页,ISBN: 9783527411610
书评者: 赵宇飞,博士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WileyAmazon China

认识激发载流子的超快弛豫动力学对于设计新型碳材料光电器件具有重要作用。本书就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的最新研究成果,独特性质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特别就碳纳米材料在微观方面,结合理论和计算成果进行了系统综述。

本书共分为7章:1.碳时代。该部分提供表征纳米材料的理论框架,就二维石墨烯和三维碳纳米管进行了结构、合成和性能方面的一个概述;2.该类材料的电子能带结构等理论计算;3.关于石墨烯超快非平衡载流子的相关实验研究;4-5.重点介绍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的弛豫和载流子动力学的电子性质。主要就实验测试信息,载流子、声子、荧光动力学进行介绍;6-7.关于吸收光学性质方面的研究。涉及实验信息、碳纳米管吸收特性、金属碳纳米管以及功能化碳纳米管吸收等方面。该书配有大量关于理论计算方面附图等。

Ermin Malic 教授一直从事低维碳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他毕业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在读博士期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摩德纳大学交流学习。此后,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和圣塞瓦斯蒂安完成博士后,现领导柏林工业大学碳基杂化纳米材料爱因斯坦研究中心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

该书另一作者Andreas Knorr教授从事纳米材料非线性和量子电子学方面的研究。在读博期间,他是德国基础研究学会的会员。2000年任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教授。他研究经历丰富,先后在德国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耶拿、新墨西哥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和日本电报电话株式会社机构从事相关研究。

该书理论计算和实验相结合,系统介绍了光学和弛豫动力学方面的进展。内容由浅入深,层次鲜明,每章内容有概述和总结。该书对于研究生及相关学者,特别从事物理、材料科学、电子工程方面的研究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纳米粒子合成中的微波技术》
Microwaves in Nanoparticle Synthesi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Horikoshi 著
2013年,352页,ISBN: 9783527331970
书评者: 阎秀兰,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WileyAmazon China

当你漫步在古朴高耸的哥特式教堂当中,有没有为天花板上、墙壁上那些五颜六色的花窗玻璃而目眩神迷?当它们和"纳米"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让我们惊奇的是,老一辈的工匠艺人在公元4世纪就懂得利用这种技术来制造色彩。现在,纳米技术已经应用到化学催化、生物医学、精细化工、航空航天、环境能源、微电子学等各个领域,随着纳米技术越来越深入的研究,为科学界又打开了一扇大门,纳米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到今天,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人们一直在不断地尝试怎样可以制造出性能优良、结构稳定的纳米材料。近年来,利用微波加热技术来进行纳米粒子的合成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同时也有了飞跃式的发展。本书中,作者站在纳米粒子合成领域前沿,对微波技术在纳米粒子合成中的应用及原理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不仅给出了纳米粒子及微波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对于微波技术在金属(氧化物)粒子、碳纳米管等诸多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及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与分析。

本书内容全面,章节划分细致,图文并茂,针对性强,每一部分都提供了诸多详实的科研理论及支持。全书共分11章:1-3.纳米粒子及微波化学基础理论知识;4.超声波和微波技术在纳米粒子合成中的联合应用;5.通过微波加热进行不同纳米粒子合成;6.采用微波技术辅助溶液法合成纳米粒子;7-8.通过微波辐射进行金属及氧化物纳米粒子合成;9.微波技术合成铁氧化物纳米晶体粒子及表面特性研究;10.微波辅助技术在无机纳米粒子连续合成中的应用;11.通过微波等离子体技术合成纳米粒子。

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包含大量的化学信息和清晰的电镜图片,并配以图表说明,可以直观地观察不同纳米粒子的结构特征并进行比较,便于理解。

本书对于专业领域人士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旨在为对微波化学和纳米材料合成感兴趣的学者们打开一扇大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进行学术上的突破,同时也欢迎对本领域感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工程师等相关人士阅读。



《微电子学中的化学》
Chemistry in Microelectronics

李•泰克 著
2013年,384页,ISBN: 9781848214361
书评者: 杨盈莹,助理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WileyAmazon China

微电子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包括了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工艺和集成电路及系统的设计、测试等多方面的内容。要制备和研究微电子学的复杂纳米器件,需要许多学科共同协作,不仅涉及到电子学、物理学、光学、力学这些领域,也需要化学、电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医学这些专业知识。微电子学近年来随着集成电路,尤其是超大型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高集成度、低功耗、高性能与高可靠性是其发展方向。微电子技术是电子微细加工技术,是用于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加工制作的一系列蚀刻及处理技术。现今,微电子技术发展已进入系统集成芯片的时代,可将整个系统或子系统集成在一个硅芯片上,进一步发展可以将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传感器和执行器与信息处理系统集成在一起,从而完成从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到执行的系统功能。其中,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是它的核心,也是电子信息产业最重要的基础。微电子技术包含系统电路设计、器件物理、工艺技术、材料制备、自动测试以及封装、组装等一系列技术,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将产生很多新的学科生长点,并可望形成重大经济增长点。

化学涉及到微电子器件制作的方方面面,在微电子学中有广泛的应用,用来清洁材料表面和选择性蚀刻及加工微电子材料。微电子化学试剂是微电子技术微细加工制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基础化工材料之一,例如超净高纯硫酸、硝酸、盐酸、磷酸、氢氟酸、醋酸、氢氧化铵、过氧化氢、无水乙醇、异丙醇、丙酮、二甲苯等。微电子化学试剂及相应的化学过程主要用于微电子芯片的清洗和腐蚀,其清洁度和纯度对集成电路产品的成品率、电性能及可靠性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微电子中化学的应用在制造现代微型芯片的过程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基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同时又制约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所以,了解微电子学中的化学,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需求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微电子加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化学知识、用到的化学试剂和发生的相应的化学过程,从清洗、蚀刻、对微电子加工的作用和影响。本书分为5章:1.化学中的“前端线”:沉积、堆叠、外延和接触;2.电路连接中的化学互连; 3.湿法表面处理:化学清洗、蚀刻和干燥;4.微电子中使用的化学液体;5.微纳米系统的表面功能化: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本书编辑李•泰克是法国微电子技术专家,自2002年一直在法国电子与信息技术实验室微米与纳米技术创新中心。他还是奥尔巴尼(纽约州)IBM的法国电子与信息技术实验室代理人,开发了先进14纳米CMOS节点和FDSOI技术。

本书适用于从事微电子、化学、材料加工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和技术工程师。


点击浏览更多Wiley在化学领域的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