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 生命科学


《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中的脑刺激术》
Brain Stimulation in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

Jack D. Barchas 主编
2012年,9月,252页,ISBN: 9781573318778
书评者: 魏玉保,博士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WileyAmazon China

深部脑刺激(术),是90年代初兴起的神经理疗方法。一开始用于治疗运动性疾病,如肌张力不全;之后用于治疗自发性颤抖、帕金森氏症、癫痫及其他精神疾病。具体方法就是:在病人下丘脑底核(STN)、苍白球内侧部(GPi)和丘脑腹中间核(Vim)埋置深部脑刺激器,STN和GPi可以双侧同时埋置。深部脑刺激的治疗作用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Medtronic公司与神经内科学者开发出第一代深部脑刺激器。加拿大、欧洲与澳大利亚于1998年批准此疗法,美国FDA于2002年1月也批准此法。我国首例帕金森病的深部脑刺激治疗于1998年8月在安徽省立医院完成。

本书刊出了8篇文章。前言: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中的脑刺激:对这一新兴领域的展望。8篇文章标题依次是:1.深部脑刺激和运动与神经系统疾病;2.何种脑信号适用于帕金森病人深部脑刺激的反馈调节?3.经颅磁场刺激对精神分裂症脑内伽马共振的调节;4.增加抑郁症实验模型的可信度;5.肌张力不全的网络调控模型;6.中下丘脑深部刺激应用于重创大脑的前脑叶唤起调节;7.对抑郁症深部脑刺激研究的伦理:病人决策能力和治疗性误解;8.深部脑刺激面对的挑战:对伦理、财政、法规的实用性回应。

本书是<Annals of NYAS>总第1265卷。本卷主编JackD.Barchas196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医学院,曾任职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现在是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精神科的教授。多年来,他一直是医学院的管理者和国家公共卫生政策的推动者,同时也是数个医学研究基金的主席或理事。

本书适合神经科、精神病学、神经生物学、生物物理专业的医师、学者和研究生。



《基因组的结构和序列对变异和进化的影响》
Effects of Genome Structure and Sequence on the Generation of Variation and Evolution

Lynn H. Caporale 主编
2012年,10月,252页,ISBN: 9781573318877
书评者: 魏玉保,博士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WileyAmazon China

自2001年人类基因组草图完成以来,对基因组结构、功能的研究愈加广阔和深入。同时也发展出了二代测序技术、单分子测序技术、比较基因组学以及合成生物学。

本书汇总了16篇文章:1.创造性的基因组概观:基因组的结构和序列对变异和进化的影响;2.基因组超级演化和寄生虫的成功生存;3.减数分裂过程中X和Y染色体的奇异重组路径;4.有丝分裂和肿瘤细胞基因组中的遗传不稳定位点;5.基因组:等容线协调与演化;6.DNA序列在不同层次的含义;7.单序列重复片段介导的细菌基因组变异的演化;8.内生突变方法的间接选择;9.人类基因中的G4基序;10.海洋芋螺的适应性辐射分布和毒素肽基因的演化;11.整合子与基因盒:细菌基因组多样性的热点;12.创制去氨基酶:自激励消解与基因组演化;13.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位点的3维结构利于重组类型转换;14.探究基因融合:减数分裂时基因融合如何影响基因组多样性;15.应激细胞中DNA复制介导的染色体重排:来自大肠杆菌的证据;16.肿瘤遗传异质性的含义。

Lynn H. Caporale曾任职于圣约翰大学文理学院,教授普通生物学和演化论。她发表有数十篇相关领域的论文,编著的图书还有《Molecular Strategies in Biological Evolution》(同属Annals of NYAS)和《The Implicit Genome》。

本书适合遗传学、生物信息学、演化生物学专业的硕博研究生和科学家。



《生命系统的数学建模:从细胞到生态系统》
Modeling of Living Systems: From Cell to Ecosystem

Alain Pavé 著
2012年,11月,576页,ISBN: 9781848214231
书评者: 刘昊,博士生(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WileyAmazon China

数学建模的方法已经在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久前就有国外媒体报道,一个由物理学家组成的团队,通过被他们称为孤波的能量波来对生物状态进行数学建模,从而成功揭示了第一生命来源,发现物质最初是如何从非生命状态转入生命状态的。虽然他们的结论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但仍然可以看出,数学建模的方法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具有关键的推动作用。本书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介绍了生命系统数学建模的方法,其中涵盖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等多个方面。

全书共6章:1.在生物学与生态学领域中建模的方法论;2.函数表达:数学模型的构造与解析;3.生长模型—种群动态与遗传学;4.种群间交互作用的建模;5.房室模型;6.考虑复杂性、尺度、混沌、概率等其他因素的建模。

本书作者Alain Pavé是法国里昂第一大学(University Claude Bernard, Lyon)的荣誉退休教授,同时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室主任,负责环境问题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项目。近些年来,他主持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亚马逊研究计划,并且主管法属圭亚那地区大型设施建设。作为一名生物统计学家、生命系统数学建模领域的专家,他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的动力学原理,累计发表了140余篇科学论文与专著。

本书适合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态学等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生、教授或研究员等科研人员阅读。



《寄生虫感染与免疫学》
Immunity to Parasitic Infection

Tracey Lamb 编著
2012年,10月,520页,ISBN: 9780470972472
书评者: 魏玉保,博士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WileyAmazon China

18世纪至20世纪上半期,寄生虫病学是医学院的“显学”,那时它时髦的名字是“热带病学”。因为这些病原体和病例在热带多发。现在仍可以在牛津大学、伦敦大学的招生目录上寻到热带病学系或学院。殖民时期,随着西班牙、大英帝国等国的坚船利炮横行全球,热带病的概念和防治体系也传送到各个殖民国家。那时船员最怕感染疟疾,否则就要终生服用苦之又苦的奎宁;贝格尔号上的查理•达尔文也未能幸免。据WHO近期数据,2010年约有2.19亿疟疾病例,有66万人死亡;大多数死亡发生在非洲儿童中,那里每分钟便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本书提到的血吸虫病原在我国南方农村高发,建国后大力诊治,一度使其灭绝,成为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书有5部分25章。第1部分介绍人体免疫系统;1.免疫系统概要;第2部分,介绍常见原虫病及病原体,含第2-9章:2.原虫感染导论;3.顶复动物亚门:疟原虫;4.顶复动物亚门:刚地弓形虫;5.顶复动物亚门:隐孢子虫;6.双滴虫目:贾第鞭虫;7.动基体目:利什曼原虫;8.动基体目:锥虫;9.动基体目:克氏锥虫(恰加斯病)。第3部分,介绍肠道蠕虫病及病原体,含第10-17章:10.蠕虫感染导论;11.线虫纲:丝虫;12.线虫纲:蛔虫;13.线虫纲:钩虫;14.线虫纲:鞭虫;15.线虫纲:旋毛虫;16.吸虫纲:血吸虫学;17.多节亚纲:绦虫;第4部分,介绍寄生虫共感染或与HIV共感染时,人体免疫系统的应答,含第18-22章:18.寄生虫共感染:免疫学认知;19.HIV和疟原虫共感染;20.HIV和利什曼原虫共感染;21.胃肠道蠕虫和疟原虫感染;22.疟原虫和血吸虫共感染。第5部分,介绍了针对寄生虫病的疫苗开发和接种技术,含第23-25章:23.卫生条件和童年感染对免疫系统潜在功能的影响;24.蠕虫作为治疗性有机体;25.疟原虫疫苗接种;25.针对利什曼原虫病的疫苗开发策略;25.钩虫疫苗接种;25.针对丝虫病的疫苗开发策略。

本书主编Tracey Lamb早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现在是埃默里大学医学院感染科的助理教授。她的研究领域涉及疟原虫感染机制、免疫应答和疫苗开发。

本书适合寄生虫病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医师、研究生和科研人员。



《植物分子免疫》
Molecular Plant Immunity

Guido Sessa
2013年,1月,304页,ISBN: 9780470959503
书评者: 鲁敏,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WileyAmazon China

随着当代植物学研究的深入,植物抗病性已成为植物学研究领域极其重要的研究热点之一。植物分子免疫提供了一个整合的思路来研究植物抗病性。对于植物抗病性,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植物与病原微生物抗争的分子机理。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不断进行军备竞赛,每一方都争相发展分子武器来消灭敌人。因此,植物都具有一个复杂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入侵的病原微生物、传输报警信号和对局部的感染迅速启动有效的防御反应。同时,病原微生物也发展出通过破坏植物免疫系统来使植物致病的攻击策略。在当前世界人口持续增长,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形势下,解析植物免疫和微生物致病的分析机理对于制定因植物病害导致的粮食减产是十分重要的。

本书共含12章:1.水稻Xa21免疫受体识别新的细菌群体感应因子;2.植物NB?LRR蛋白效应识别的分子基础;3.R蛋白激活的信号传导通路;4.植物免疫中茉莉酸和水杨酸的作用;5.细菌病原微生物的效应因子:激活模式和植物靶标;6.有毒和无毒的黄单胞菌中TAL效应因子的作用;7.真菌和卵菌的效应因子:有毒和无毒的功能和从病原物到寄主细胞的输导作用;8.植物和病毒相互作用:防御和反击;9.番茄和假单胞杆菌互作的分子机理;10.番茄叶霉病番茄病害系统:真菌侵染机理和植物防御;11.黄瓜花叶病毒-拟南芥相互作用:病毒策略和植物防御的相互作用;12.基因工程抗病植物的未来前景。

本书通过全面概述植物分子免疫的最新研究成果,让读者能够掌握该研究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本书作者期望该书成为从事植物分子免疫研究的学生、老师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参考文献。


点击浏览更多Wiley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