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
Wiley副总裁Jon Walmsley接受《中国图书商报》采访谈学术出版的现状与未来
内容转载自《中国图书商报》2013年5月24日第1945期
近日,Wiley副总裁兼“专业实践与学习”业务执行董事Jon Walmsley先生接受了《中国图书商报》的电邮采访,针对数字化出版新趋势下Wiley的发展、对学术出版未来的展望,以及对中国学术出版的成就与使命发表了其专业而深入的观点。
谈及Wiley在内容创新、发行创新及与社交媒体的合作,Jon说道“我们与许多合作伙伴包括内容转换供应商、平台提供商一起努力,目的就是为了不仅仅提供印刷本图书的电子模板,而是提供功能强大的互动教材,如我们的WileyPlus 品牌;我们有几百个应用程序软件(App),可以服务于从计算机认证到注册会计师和注册医师等专业人士;我们与Inkling 等公司合作,开发了“傻瓜”(For Dummies)系列丛书和教材的互动性产品;我们还与Kno 公司及苹果公司合作,使用其iBooks Author 软件开发产品。我们的挑战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满足所有消费者需求的强大产品。我们不想决定消费者用哪一种设备阅读,而是使内容通过所有的设备和平台能够下载和使用,让消费者自己作选择。现在是转型时期,事态发展变化很快,消费者行为还没有完全确立,不同的职业、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消费习惯,有的群体只想要数字解决方案,而另一些人接受数字产品的速度要慢一点。平衡不同领域的客户的需求是一个挑战,因此,我们要有资源使我们能够创建各种不同的产品。”
数字化浪潮和自助出版等趋势,正在推动出版商更加关注作者权益的保护,并通过这些来体现出版商在出版链条上的价值。对此,Jon也毫不讳言,“与大多数出版商一样,我们的作者在作品出售后可获得版税收入,我们能提供的是遍布全球的数千位员工共同为出版的每一个ISBN 号而努力,其中包括编辑、设计者、校对人员、营销人员、宣传文案、公关人员、销售及发行人员、财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威立企业共有的部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与RoyaltyShare 的合作大大减少了进行电子书票据业务的繁琐,但是,这目前仅限于在美国市场,还没有推广到其他国家。我们预期明年会拓展到其他国家市场。”
目前,关于使用DRM(数字版权管理)还是取消DRM 现在业界尚有许多争论,那么Wiley的态度如何?Jon说,“Wiley不是第一家推出无DRM保护的eBooks 项目的出版商,欧瑞利公司(O'Reilly)销售无DRM 保护的电子书已经有很多年了。近来Tor 和Momentum 等出版商也都宣布了无DRM 的出版计划。我们现在不是把所有的图书都制成无DRM 的格式,只有很少一部分细分领域的图书采用这种格式,在我们自己的Wrox.com 网站以及O'Reilly 的网站上发行。我们决定做这种尝试,是基于客户的反馈,希望对DRM 电子书使用的局限性方面有一些了解,以及出于对风险进行研究的目的。在试水无DRM 保护的电子书业务的同时,我们也在继续密切关注数字盗版问题,目前还没有看到在O'Reilly.com 网站上的无DRM 保护的电子书受到盗版危害、盗版数量增加的现象。”
至于图书出版的作用与未来图书的形式,Jon认为:图书有三类,第一类是Books 1.0,即印刷版;第二类是Books 2.0,即印刷版的数字模本,几乎没有什么功能性;第三类是Books 3.0,作为一种新的产品和服务,它既有图书品牌和内容的成分,也常常不被看成书了。目前,Books 2.0 是迅速增加的业务,需要在短期至中期扩大并为公司作出贡献,从中长期看,books 3.0将成为主流,在内容是以图书的形式还是其他形式呈现方面不会有那么明显的界定,但无论哪一种形式,未来能够推动工作流程、生产效率、决策和学习工具的,是books 3.0。
作为培养科技出版未来领导人的“STM Master Class(STM大师班)”组织委员会成员和创始人之一,Jon也殷切地对出版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提出了自己的期望:“保持热情是任何员工需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到现在这句话还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由于市场在以前所未有的更快的速度发生变化,所以具备迎接和享受变化的能力也变得前所未有的更加重要了。当然,我们也需要掌握社交媒体、移动和网络技术、产品和项目管理、数据管理及分析、内容增强等方面的全套更过硬的技术,对于掌握多领域技术的人才来说,在我们这个行业会有许多机会。每个人每天在线上用各种不同设备所做的事,确立了我们需要与人们互动交流的方式,因此能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体验的人在出版企业中非常宝贵。”
最后,谈到了中国,这个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的论文生产国。对于中国科研水平的迅速提高、学术出版的不断成熟壮大,Jon都予以高度赞赏。同时,他也对中国的学术出版提出了自己的期望:“从过去3 年半我负责自然科学领域的数据来看,我对来自中国作者的越来越高的论文质量和庞大数量感到敬畏。而且我们看到,在某些学科领域,中国已经超过其他所有国家。我希望中国的学术出版继续向着更加卓越的方向前行,同时也为解决全球面临的如能源、环境、食品和水供应等重大挑战作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