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Sterner_9783527325825 《化学、健康和环境》(第二版)
Chemistry, Health and Environment, 2nd Edition
O. 斯特纳 著
2010年6月,413页
ISBN: 9783527325825
书评者: 刘克玲,退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Wiley Amazon China

本书主要讲述与健康和环境有关的化学毒理学,它是一门新的学科分支,研究化学物质的毒性与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关系。它好像一座架在毒理学和环境化学这两门学科之间的桥梁,将这两门学科联系起来。本书在分子级的水平上,阐述了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吸收机制、代谢过程和退化途径,它将化学物质的化学性质与毒物学的性质有机地联系起来。本书是第二版,每章的内容都做了修改和扩充,还增添了一些新章节介绍除草剂、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和溶剂的危害等。

本书共10章:1. 化学和社会;2. 生命及天然的化学物质;3. 化学性质;4. 化学物质的提取、分布和清除;5. 外来化合物在哺乳动物体内的新陈代谢;6. 环境中的转换和变换;7. 化学物质的毒性效应;8. 遗传毒性和致癌性的分子学基础;9. 有害的化学物质;10. 化学物质的环境效应。书的末尾有词汇表和主题索引。

本书著者斯特纳教授是瑞典隆德大学(University of Lund)有机化学系主任。近20年的研究兴趣在:通过物质的光谱特性和计算技术研究生物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合成、衍生及模拟;高级化合物的半合成等方面。发表了300多篇相关论文。

为了防止有毒化合物对人体和环境的毒害,本书详细地阐述了如何根据化合物的结构,快速推断化合物毒性的方法。

本书适合于药理学、毒理学、环境化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及研究生阅读。

书评者: 刘克玲,退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Pignataro_9783527325412 《化学和分子科学中的思想:生命过程中的化学》
Ideas in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Sciences: Where Chemistry Meets Life
Bruno Pignataro 编
2010年5月,358页
ISBN: 9783527325412
书评者: 刘科科,博士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Wiley Amazon China

生物过程,归根结底可以总结为各类化学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本书广泛探讨了有机及无机化学分子在生物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对于从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药物学和医学化学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包括5个部分13章。第一部分,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含第1-3章。1.铜离子和泛素系统在神经退化疾病中的作用;2.生物无机化合物和含铜有机化合物;3.蛋白质的化学修饰。第二部分药物的运输,含第4-5章。4.维生素B12:一种潜在的药物转运靶点;5.微球体介导的细胞内转运策略。第三部分治疗方法的研究,含第6-10章。6.辐射造成DNA损伤的基本过程:低能量电子如何损伤生物分子;7.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结构设计;8.药物和生物膜的相互作用:药物治疗作用和毒性的分子机制;9.借助蛋白相互作用的机制使用小型分子抑制剂控制疾病;10.破解糖密码:糖组学的最新发展。第四部分酶化学,包括第11章。11.氧分子在铜离子模式系统中的反应:模拟酪氨酸酶活性。第五部分,结构特性关系和生物感应,含第12-13章。12.生物化学的手性特征:一种探索生物分子形成的计算机方法;13.碰撞机制为基础的EDNA感应器:一种常规的关于杂交和DNA结合蛋白的非标记型电化学检测平台。

本书作者Bruno Pignataro,1972年出生于博洛尼亚,现为Palermo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的教授。他于1995年在Catania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并于5年后获得材料科学的博士学位。Pignataro教授帮助成立了一个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并且组织了10余次国家级和国际级会议,发表了70余篇学术论文。

本书内容全面,章节划分细致,内容具体、针对性强。每一部分都提供了诸多详实的科研理论及支持。对于读者了解化学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有很大的帮助,是一本学术水平非常高的专著,很适合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及研究生阅读。

书评者: 刘科科,博士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Carroll_9780470625934 《酸气回注与二氧化碳封存》
Acid Gas Injection and Carbon Dioxide Sequestration
John J. Carroll 著
2010年6月,277页
ISBN: 9780470625934
书评者: 杜利东,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Wiley Amazon China

生产富含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的天然气公司均会产生一种废气,该废气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称为“酸气”。酸气回注技术用来处理这种废气,其过程主要涉及酸气压缩、输送以及注入地下储存层。这种酸气回注技术解决了地面硫的回收和二氧化碳排放对空气污染的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酸气处理方法。

本书提供了全面、最新的两种在天然气和石油工业非常重要且广泛应用的技术——酸气回注和二氧化碳封存技术。这两个热门技术有助于能源公司向绿色环保公司的转变,有助于能源公司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浪费、简化操作。本书包括13章,1.引言,主要介绍一些有关天然气废气处理的知识;2.硫化氢和二氧化碳,主要介绍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的相关物理性质;3.非水相平衡,主要介绍硫化氢和二氧化碳在各种情况下气液状态转换条件,烃类气体对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状态的影响,相平衡的计算;4.含水流体相平衡,主要介绍烃类气体水分含量、酸性气体水分含量、天然气水含量的估计方法,酸性气体溶解度的计算;5.水合物,主要介绍水合物概念,估算水合物形成条件,降低水合物的生成;6.压缩,主要介绍气体回注系统中很重要的部分-压缩机的相关理论设计、材料设计等,给出了先进设计方案及案例;7.酸气脱水,主要介绍常规压缩和冷凝所无法达到的脱水效果的脱水方法,如乙二醇脱水、分子筛脱水,并提供了实施案例;8.管道,主要介绍连接压缩机与回注井的管道相关参量的计算与设计;9.回注情况,主要介绍回注压力计算方法、软件及影响因素,并提供了案例;10选择放置区,主要介绍设计酸性气体回注区域的设计条件;11.酸气回注系统对于健康、安全和环境的影响;12.酸气回注系统资金成本设计;13.总结介绍前面章节中一些主题以及酸气回注系统中使用的拇指规则。

本书的突出参考之处包括:少量的酸性气体可选处理方法——酸气回注技术;天然气生产零排放技术;二氧化碳封存技术;本书适合于工艺工程师、化工工程师、天然气行业工程师以及相关专业研究生作为工作参考书。

John J. Carroll博士是酸气回流和二氧化碳封存技术领域中的知名权威人士,是加拿大卡尔加里液气工程有限公司储存处理技术部主管。他毕业于加拿大埃德蒙顿阿尔伯塔大学取得化学工程学士和博士学位,是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省和新不伦瑞克省注册的专业工程师。他的第一本书《天然气水合物:工程师的指南》,现在已经是第二版,同时他还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出版了50种技术出版物和40个专题报告。

书评者: 杜利东,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Hirscher_9783527322732 《氢存储手册:用于未来能源存储的新材料》
Handbook of Hydrogen Storage: New Materials for Future Energy Storage
Michael Hirscher 著
2010年5月,373页
ISBN: 9783527322732
书评者: 孙方敏,博士生(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Wiley Amazon China

化石燃料资源的有限及使用它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需要我们尽快开发一种可不断更新的新能源。而对于日益普及的汽车,需要的是一种高效且能够在封闭的循环中生产使用的能源载体。目前看来,氢气是易于大量生产的能源载体。无论是通过如太阳能、风能等可更新能源还是通过聚变反应生产的电能都可以用来电解水生成氢气,氢气燃烧后的生成物又只有水,因而能够形成封闭的循环,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氢气作为未来能源的理想载体,其存储技术至关重要。本书综合评述了几种固态氢存储材料,并着重分析了它们的主要优缺点。本书共分为10章,1.主要讲述纯氢的存储技术,给出了压缩和液氢的最新存储方法;2.介绍通过物理吸附氢分子来存储氢的新材料,这些材料可能会用于低温吸附系统;3.描述氢化合物作为存储材料的潜力;4.评述传统的氢化合物材料,包括通过纳米结构对它们进行改进的技术方法;5-9.讲述新型轻质材料,包括复杂的氢化物、酰胺、酰亚胺及混合物、氢化合物的剪裁反应焓、氨、硼烷及其相关的化合物、氢化铝等;10.介绍了纳米粒子,主要是其在支架材料系统中的应用。

本书作者Michael Hirscher是氢物理吸附研究领域的先驱,他研究了最先进的氢存储材料并指出了碳纳米管的不足,他目前的研究主要着力于用于氢存储的纳米孔和纳米材料。

本书适合于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及学生阅读。

书评者: 孙方敏,博士生(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Huang_9780470824856 《稀土配位化学:基础与应用》
Rare Earth Coordination Chemistry: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黄春辉 著
2010年7月,592页
ISBN: 9780470824856
书评者: 赵宇飞,博士生 (北京化工大学)
Wiley Amazon China

稀土元素的发现最早是由瑞典人Carl Axel Arrhenius 1787年发现的,大部分稀土元素是欧洲的一些矿物学家、化学家、冶金学家等发现提取的。历时100年,所有稀土元素已经全部被分离出来。此后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稀土元素的应用。更多的目光关注稀土磁性、发光性能以及电子性能等。这也是很多国家把稀土元素作为战略资源而加以储备的原因。稀土配位化学也是稀土研究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

本书是黄春辉在1997年出版的中文《稀土化学的配位化学》一书基础上,联同该领域其他专家共同编辑的,从稀土配位化学的基础理论到应用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全书共13章。1.总论。介绍了稀土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镧系收缩、镧系价态、镧系元素的光谱项等,这部分是本书的基本理论;2.介绍了β二酮镧系配合物;3.就羧酸、氨基酸的稀土配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以及溶液化学进行了系统的介绍;4-6.介绍了含氮的稀土配合物,重点就不同含氮的基团进行了理论介绍;稀土金属含氧簇的合成、类型结构特点以及在发光、磁性、催化和药物方面进行了综述,该部分对于研究POM(Polyoxometalates,多金属含氧族合物)的学者是特别值得学习研究的;稀土烷氧化物、氢氧化物的配位化学;7.卓有特色的介绍了富勒烯(fullerene)包覆的稀土配合物,从制备、纯化、结构以及化学性质、应用、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是本书中很有特色的部分;8-10.介绍了镧系金属的有机金属化学;镧系金属的磁性分子化学;Gd配合物的核磁成像技术;最后部分就稀土元素的电化学发光、近红外发光以及在化学传感、生物探针方面的应用。

黄春辉,女,无机化学家。1933 年出生于河北,祖籍江西。195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及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兴趣集中于:荧光功能配合物:设计、合成、表征具有荧光性质的配合物,研究它们在有机电致发光、光学微腔、光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光电转化膜材料及其在太阳能转化中的应用。

该书作为稀土配位化学一部综述,重点对其基础理论以及应用进行了阐述,涵盖了稀土配位不同领域的内容,是一部权威的图书。对于相关从事稀土、镧系化学、配位化学的研究学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资料。特别适用于研究生、工程师和工业应用方面的研究人员阅读。

书评者: 赵宇飞,博士生 (北京化工大学)


Rurack_9780470376218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超分子化学》
The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of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Materials
Kunt Rurack 等著
2010年3月,782页
ISBN: 9780470376218
书评者: 赵宇飞,博士生(北京化工大学)
Wiley Amazon China

超分子化学,是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处于近代化学、材料化学和生命科学交汇点的新兴学科。将超分子化学、无机固体材料学、纳米技术等交叉融合已经在传感、可控行为、传输等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通过控制一些纳米材料行为的技术开启了超分子未来的一个崭新的用途。本书对最近在这个领域发展极其迅速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该书第一部分介绍了基础材料的合成、表征以及基本性质。比如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硅基微米多孔材料;改性金纳米粒子以及表面、有机功能半导体纳米晶以及在光学领域方面的应用;功能碳纳米管以及生物方面应用;金属有机骨架等。该部分是本书重要方面,集中介绍了超分子领域几类重要的功能材料。第二部分介绍了超分子化学表面自组装的信号以及传感。生物分子-纳米粒子杂化超分子体系的电化学信号;改性纳米粒子作为纳米电催化剂以及改性传感器;金纳米粒子的光物理性能在传感以及影像方面的应用;有机改性的纳米量子点在化学和生物化学分析方面的应用。第三部分就控制超分子纳米自组装、超分子组装行为以及形貌进行了研究。该部分重点介绍了纳米粒子表面的自组装化学作用力;表面生物分子的固定以及图案化;表面的主客体可调控性;杂化材料的介孔介观形貌的调控。该部分是超分子组装最核心的部分,重点介绍了自组装行为以及形貌可控方面的相关知识,体现了超分子特点。第四部分介绍了仿生化学。印记功能化硅材料;仿生嵌端聚合物杂化材料。最后部分就界面化学、多功能以及跨学科交叉视角介绍了一些交叉的概念,比如纳米容器基的自我修复涂层;可调变的多功能材料;超分子化学与杂化材料的前景展望。

第一作者Kunt Rurack 在柏林洪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加入BAM联邦材料研究与监测中心,现在他带领的研究团队主要集中于生物分析领域。他与别人合著约70余部著作,是德国化学会以及美国化学会的会员。

第二作者Ramon MartinezManez 在 巴伦西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英国剑桥大学读博士后。目前是瓦伦西亚理工大学化学系的教授,出版170余篇著作,申请了8项专利。是美国化学会的会员。

该书集合最热门的两大领域-超分子化学以及杂化材料设计进行了系统的综述,适合从事自组装、仿生化学、超分子、分析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学者以及研究生阅读。

书评者: 赵宇飞,博士生(北京化工大学)


Tressaud_9780470740507 《功能性无机氟化物:纳米结构固体的合成、表征与特性》
Functionalized Inorganic Fluoride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Properties of Nanostructured Solids
Tressaud 著
2010年6月,614页
ISBN: 9780470740507
书评者: 刘军涛,博士生(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Wiley Amazon China

从微电子刻蚀工艺到铀同位素提取再到氟聚合物的工艺提升,无机氟化物和氟基材料在不同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纳米技术已经应用于无机氟和氟基材料的制备中,新的氟材料不断出现。本书是一本论文集,集合多位相关领域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围绕着无机氟材料,介绍了几种新型功能氟材料,以及它们的形态、结构、制备工艺,及光学光谱特性等。

论文集的内容如下:1.溶胶凝胶法合成纳米尺度金属氟化物;2.微波辅助法制备含氟纳米材料;3.高表面积金属氟化物催化剂;4.表面酸性检测用分子探针;5.氟铝化合物表面模型分析;6.索尔维法制备无机氟化物及其应用;8.紫外光探测用新型纳米结构氟材料;9.氟氧化物透明玻璃陶瓷;10.溶胶凝胶法合成具有光学特性的无机氟纳米材料;11.氟化物玻璃和平面光波导;12.无机氟材料和聚合氟材料中的阴离子凝结;13.铜基和锰基氟氧化物的合成、结构及超导特性;14.掺杂对缺陷结构的影响和含氟结构的离子导电子性;15.含全氟烃基的混合间层化合物;16.无机含氟微孔结构材料;17.无机氟化硅材料的制备;18.含有稀土氧化物、氟化物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19.可疏水亲水切换氟材料薄膜层。

本书主编Alain Tressaud是欧洲科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资深院士,法国科学研究中心(CNRS)聚合物研究室(ICMCB)研究员,目前任教于法国波尔多大学,是世界著名的功能材料专家。本书汇集了世界上相关领域多名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材料、化学合成等领域的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书评者: 刘军涛,博士生(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点击浏览更多Wiley在化学领域的出版物